当前位置:

“宁乡四髯”人常忆 沙田星火耀楚湘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旭 整理 编辑:陶湘 2018-07-04 10:01:38
—分享—

家乡时入梦,风景依稀中。园韭绿如褥,庭松苍似龙。稚子已逾冠,雏孙正应门。别离何足惜,贵不负初衷。国破家宁在,貌衰心尚童。偶因朔风便,一纸当告存。 谢觉哉

“宁乡四髯”是宁乡籍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的合称。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旧派人物传言革命者都是年轻人,于是他们四人都把胡子留着,借以掩护革命活动。1926年大革命期间,他们同在长沙从事民众运动,曾合摄一影,谢觉哉题“宁乡四髯”四字。

四人的革命友谊,始于沙田著名的小金陀馆。这里藏书丰富,执教的李藕苏是一位名师,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夏果雅等人纷纷慕名前来求学。何叔衡经常与他们一起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他们五人,加上何叔衡的堂兄何梓林,在惠同廊桥结为兄弟,这就是宁乡历史上有名的“廊桥六结义”。

这次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经历,让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几位兄弟有了更深厚的情谊,他们的仗义之举也被四乡八邻传为佳话。1909年,何叔衡应聘到云山书院任教,当时的校长文经酉是同盟会会员,何叔衡接触到了更多的进步书刊,思想进一步解放,成为了一名先进的革命者。他还把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等人推荐到云山,共同推行新学,宣扬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云山书院成了宁乡传播革命火种的摇篮。

在何叔衡的影响下,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宁乡四髯”便传颂于湘中,四人中以何叔衡年纪最长,而又善于领导,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何胡子”。

何叔衡曾是清末秀才,经过艰难的“炼狱”,终于走出“旧学”,走上救国救民之路,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直至“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人,何叔衡也给何氏一门留下重要的家训,“绝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逝者忠心耿耿,故居熠熠生辉,沙田人们称颂“何胡子天上的启明星”,“乡亲们心里的一盏灯”,照耀沙田。离何叔衡故居不远的兰馥冲,就是“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故居,兰馥冲四季丛生奇花异草,纯香扑鼻,馥郁醉人,曾有“南国花乡在此冲”之美誉,故居是一座有近两百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庭院式农舍,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环境清幽,正堂屋上方悬挂的“谢觉哉同志故居”匾额由邓小平亲笔题词,2013年,谢觉哉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作为“延安五老”之一,他和何叔衡一样,都是清末秀才,学识渊博,都有着救国救民的情怀。1925年,在何叔衡的推荐下,谢觉哉加入共产党,比毛泽东大9岁的他,1933至1934年期间担任毛泽东秘书,期间主持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例。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首任内务部长、第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晚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尽管身居要职,谢老还是那个热恋故土的远方游子。

“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沙田人民永远的骄傲。离何叔衡和谢觉哉故居不远的五里堆的黄土下,埋着五绅四乡想保释的共产党人姜梦周。

作为“宁乡四髯”之一,姜梦周为人慷慨壮烈,用尽心血经营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自修大学及补习学校和后来的湘江学校,当年有一种说法,年轻共产党员几乎都是姜梦周培养出来的。

姜梦周竭尽全力,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在动荡挤压的时局下,湘江学校顶住逆流,战胜困难,于反动政局时期独树一帜。1928年,姜梦周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宁乡各界知名人士联名保他,但反动派认为“湖南青年共产党员均系姜梦周的学生,名声太大,绝不能开释”。1929年3月18日,姜梦周在长沙识字岭慷慨就义。谢觉哉在姜梦周牺牲15年时,以《感旧诗》高度评价其革命功绩。

梦周蹇蹇人中圣,圣者遭屠奸者庆。

坟荒草陈血尚新,三楚遗黎长饮恸。

如今,风雨飘摇的年代已经远去,姜梦周烈士墓前,依旧会有人们送上鲜花,青石墓碑竖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透过这几个字,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坚贞不屈的身影,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显得更加的高大、伟岸!

宁乡四髯之一王凌波,入党前是青年运动杰出领导干部,入党后长期与敌人进行艰苦斗争,1945年任职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员的模范,也是宁乡人民永远怀念的伟人。“宁乡四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成为了锐意革新、阔步进取的时代最先锋,他们并肩携手,奋发向上。他们的革命友情就像火焰一样燃烧,点燃了一个时代。星光熠熠的红色传奇也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沙田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杨旭 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旭 整理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