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之花在百姓心中绽放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陶湘 2018-07-03 09:38:53
—分享—

□郑旋 邓利良

一切文化,只有惠及百姓生活,才有现实意义。

文化之花,只有在百姓心中绽放,才能芬芳美丽、释放魅力。

西周青铜器文化的历史,造就了炭河古城的火爆;关羽与老将黄忠的渊源历史,带动了关山古镇的蓬勃发展;整合得天独厚的禅宗文化,沩山景区开发热火朝天……当独有的文化资源,一步步开发为文化产品,转化形成文化产业。宁乡,用一系列促发展、惠民生的项目,大张旗鼓奏响“造景—造血—造福”的动人三部曲。

环境更美了,钱包更鼓了,去处更多了,如今,在近3000平方公里的楚沩大地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

菜园里的文化味

白鹭在湖上嬉戏,游人驻足紫龙湖边,坐落在东鹭山下的灰汤,美如画卷。走近它,一切是那么让人赏心悦目。

作为长沙地区唯一的国际旅游温泉度假区,今时今日,灰汤的变化翻天覆地。与此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当地的农民。

东鹭山下、紫龙湖边,一家名为湘坛香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每到节假日,灰汤贡鸭、土鸡、花猪肉、坛子菜等本地特色菜,总是格外紧俏。原来,蔬菜、坛子菜都是产自当地农家,贡鸭、土鸡等也是由当地农户亲手养殖,美食原料货真价实,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通过养殖灰汤贡鸭,颜国良的生活越过越好。“温泉水域的放养,决定了灰汤鸭的品质。我的鸭子和鸭蛋,常常被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去年,光卖鸭子,颜国良就有几万块钱进账,他说,2000多只鸭子,一天下的鸭蛋至少有四五百个,按7元/斤的收购价格算,一天就是几百块钱。

在大成桥镇永盛村湘都生态农业园,120户农户的水田或山地发展成蔬菜公园、智能大棚,他们种养的有机蔬菜——萝卜、青椒等,从田间流向餐桌,不仅为每一位来此的游客留下恋恋不舍的舌尖记忆,也让自家经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家住黄材镇炭河村的文忠,依靠10亩辣椒地为生。曾几何时,他的辣椒在集镇里售卖,由于周边人烟稀少,常常出现滞销。炭河古城开放后,一个个农家乐、饭馆如雨后春笋,短时间内增加了数百家。民宿、旅馆也纷纷开门迎客。本地辣椒不仅成为抢手食材,携料加工的辣椒萝卜变成畅销品,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现在,一年纯收入有2万多元呢!”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文忠住进古城附近的千手大屋,家里水电齐全、床柜崭新,每天都是幸福生活。他说想不到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宁乡,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品尝到文化嫁接旅游带来的甜头。

2017年5月,首个整合宁乡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宁乡味道”特色馆,在关山古镇景区开门纳客。随着黄材香干、流沙河花猪肉、大成桥口味蛇等诸多地道的宁乡美食亮相旅游市场,各镇从事种养与加工的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更有滋味。

湘都生态农业园。(资料图片)

关山古镇。杨铁军摄

景区里的欢笑声

花明楼是刘少奇主席的故乡,历来是农业大镇。然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依靠文化旅游产业复合发展,慢慢跳出传统耕种养家糊口的生存模式,走上生态农业致富的新路子,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

利用广袤肥沃的原野发展花海旅游,利用优质的自然山水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发展万亩油茶林基地、绿茶采摘基地……环境好了,游客来了,花明楼的老百姓纷纷抓住机会大显身手,幸福创业。

杨林村村民段丽辉就在家门口开起生猪养殖场,不仅自己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聘请村里闲置劳动力到养殖场做饭、打扫卫生,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去年,光从她手里发放出去的工钱就达40多万元。

与花明楼相仿,过去,关山古镇旁的村民大多数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随着关山古镇获批国家4A 级景区,游客逐年递增,如今,古镇附近集居点的村民也几乎家家都开起农家乐,人人有活干。还有不少农户种植葡萄,每逢收获季,葡萄藤下游人络绎不绝。

同样,依托“天然绿肺”香山森林公园打造的香山小镇,人间烟火气十足。龙凤峡漂流、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等各自绽放新姿,香山景区人气大量聚集,村民梁兴在镇上做起了生意,村民刘学坤不再单纯务农,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向。

刘学坤因身体残疾,腿脚不方便,多年来一直收入微薄。房车露营基地建设以后,他被聘用为物业部长,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现在,妻子也在基地工作,两人携手,生活每日笑逐颜开。

像香山一样充满希望的沃土,在宁乡不是独一片。

对一个地方来说,不论是产业的实施,还是行为的转变,终归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灰汤温泉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带活了服务业,致富了一方百姓。志均农家乐、桃花谷农家乐等多家农家乐年收入超百万元;集镇商业街租金大幅增长,最多的比2009年增长近10倍;安置区拆迁户80%的房屋实现出租经营……

一边勤劳致富,一边安居乐业,问及当前生活感受,宁乡不少老百姓只用两个字来回答:“满足!”

产品中的创意流

时间倒退20年,提起煤炭坝,宁乡无人不知。

这个距离长沙70公里左右的小镇,因煤而兴,人声鼎沸,也因停止产煤,最终归于沉寂。支柱产业没了,村民的日子跟着落魄,连采煤文化资源这一“富矿”,也同时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煤灰”。

路在何方?

2015年底,宁乡市政府转变思维,提出“创意煤城”的旅游发展思路,利用煤炭坝百年采煤文化,突出工业遗存特色,以原四大矿区为核心景区,将原有矿山退出后遗留下来的设备设施、建筑、地质地貌等变“废”为“宝”,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址公园。

“以前‘黑色’是贬义词,现在完全不一样喽。”当了36年矿工的肖正光,眼见着煤炭坝从一个资源濒临枯竭的小镇,通过电光火石的创意之变,重生为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点,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令他感慨万千。

近年来,宁乡在充分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将创意、创新理念贯穿文化产业发展的始终,尤其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注重传承本土文化精髓,赋予产品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有价值的。”从政府到企业,宁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始终坚定如一。

金乌炭雕由位于宁乡经开区的长沙标朗住工科技有限公司历经7年研发而成,被誉为“星城四宝”之一。它经过压制、铸模、雕刻、打磨等21道工序手工打造,兼具高科技产品典雅的外形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宁乡各大景区售卖点的“香饽饽”,为当地商贩带来不少收入。

2015年,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落地宁乡,一个运用全新的文化、科技、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示华夏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科技主题园区即将建成。AR剧场上演《周易的故事》,MR立体冲屏诠释《九州神韵》,无数宁乡市民又可以翘首期待,在不同的感官体验中,领略长沙三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华夏民族的兴衰变迁。该项目的到来,为宁乡向长沙东进融城提供了发展契机。以此为中心,交通格局、配套设施建设、第三产业汇集等辐射效应将为金洲新城的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花明楼红色文化名镇、香山森林公园、道林古镇、稻花香里农耕园……在宁乡,还有不计其数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等待世人探寻、发现和打造。相信不久的将来,承载着丰润悠久文化的沩水,必将泛起朝阳产业的粼粼金波,滋养一方百姓。 (摘自《湖南日报》6月1日05版)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