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两委”整治沩江河至松华河交叉处河道及修复河堤。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魏枫
“春雨奔流石渡溪,石桥新建尽留题。遥知渭水龙蟠耸,会见晴江鲤跃低。碧草绿波花月夜,白沙黄菜钓鱼脊。我来便似登台乐,柳色青青送马蹄。”这首名叫《桥春》的诗,曾经镌刻在1936年由姜氏族人修复的姜公桥一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姜公桥的美丽与迷人。
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的姜公桥、清澈的河水、裸露的鹅卵石、高高的坚固的大堤、飞翔的水鸟,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就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在西部重镇黄材集镇青羊社区徐徐展开,直让人心旷神怡。青羊社区由原新街社区和清洋村合并而成,现有5250口人,设7个网格12个居民小组,下辖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党员126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出租,年收入约30万元。近年来,该社区“两委”紧紧围绕市委“基层党建强化年”工作部署,以党建统领一切工作,荣获“2017年度黄材镇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镇第一季度考核排名第一。“黄金大圳是我们社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每天都有群众在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我作为一名监督员,更是责无旁贷。监督内容是混凝土的质量和厚度。开始设计的混凝土厚度是15公分,后来在施工中发现,15公分厚度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所以就提出要增厚,预算资金要增大。”社区监督员周建国回忆,“我们是先修圳,再筹集资金付款,资金专款专用。在帐目管理方面,每产生一笔费用,所有相关人员都要签字,只有经过这些人签字,财务才会钱。”据了解,2017年水灾后,黄金大圳被冲毁,6个组的田土被淹。该社区通过召开社区群众大会,经大家一致同意,修复黄金大圳。在此背景下,耗资130万元的黄金大圳修复工程应运而生。据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姜征兵介绍,在修复过程中,社区严格落实“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等10多项财务规定,严格按照支委会提议、社区“两委”会商议等程序进行决策,并将招投标公告在“阳光三农网”上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由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主持开标,镇纪委、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项目招投标会。在项目施工中,社区聘请老党员周建国作为质量监督员与财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施工,发现问题即时指出并纠正。项目完工后,由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组织镇纪委、联村干部、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及社区纪检小组成员近10人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审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同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内审。按照村务公开制度要求,将党务、政务、村务、财务等事项及时在公开栏上进行公示。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凡是牵涉到社区的每一项资金,社区“两委”都做到支出合理、条目清晰、有依有据,未收到一例因资金使用情况不明的群众投诉。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位穿着红色环卫衣、打着赤脚的老人,一手拿着蛇皮袋,沿着水泥阶梯,步入黄金大圳里。他猫着腰,将堵在清澈流水间的一袋垃圾拖到圳边,装到岸上的垃圾车上。又下到圳里,将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袋、泡沫团捞进蛇皮袋里。圳水没过了膝盖,浸湿了卷起的裤脚。到了岸上,吸在裤脚里的水沿着腿肚流到了脚板上,在水泥路面印出一行行脚印。老人名叫姜立章,青羊社区元家组人,负责4个小组的环卫工作。“原先在家种田种土。4年前村上要招聘环卫工,他第一个报了名,这一干就是4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自己花3000多元钱买了一部新电动三轮车拖垃圾。早晨6点多就起床,下午5点多收工,每天围着负责的区域打圈圈。被镇、社区多次评为‘优秀环卫专干’‘优秀党员’。”姜征兵说。“环卫工作这一块镇、社区都抓得紧。作为一个老党员更要带头,尽心尽力把这项工作搞好。”姜立章说。
据老党员周凯旋介绍,在蓝天、碧水保卫战中,该社区先后组织100余名党员,在沩水流域开展“净滩行动”3次。在党员的示范感染下,带动群众、学生共计500余人自觉参与,清理垃圾20吨。推行党员分段负责制,将沩水河两岸沿线分成若干段,每段明确一名党员负责。实行区域内垃圾清理、常态维护党员包干。同时,由社区两委班子、党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对沩水两岸开展巡河检查40余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在沩水两岸开展严禁电鱼毒鱼、细网捕鱼的护渔行动15次,销毁电鱼机5台,收缴细网10余副,有效地保护了母亲河的生态平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