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正平手拿着父亲刘顺臣遗像(左一为母亲廖群英)。

民政局发给刘顺臣的补贴手册。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魏枫 通讯员 叶正强)
1938年9月,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宁乡。宁乡人民历来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们在中共地下组织湘抗会的影响下,拿起锄头、菜刀、铡刀、扁担,甚至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记者走进市档案局查阅史志发现这么一段记载:城郊菜农刘顺臣、脚夫彭长结巴,在东文昌阁后山,牵走日军两匹军马,送到游击队。
那么,牵头的刘顺臣到底是个什么人物?“牵军马”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他还做了些什么抗日的事?近日,记者来到学庵社区二组刘正平家。在堂屋正墙上,记者看到一张黑白合影照。照中靠右的老人,浓浓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珠炯炯有神。“他就是我父亲刘顺臣,1917年生,人家都叫他‘刘掌爹’。”今年七十多岁的刘正平惋惜地说,“对于爹当年抗日的事,我晓得的很少。”
在刘正平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隔壁他叔叔刘志福家。今年78岁的刘志福,身体硬朗,对于“刘掌爹”(大哥刘顺臣)抗日的事,他说,“日本人占领县城的时候,在老城北巷子对面,有一个饭馆。有人说,不晓得是姜亚勋还是刘汉臣的联络点。那时候日本人见哪里有馆子,就在哪里吃。一天,一个日本人骑马来馆子吃饭,就把马绹在馆子外的一棵树上。我刘掌爹得信后,就和馆子里的人一起,把那日本人灌醉,砍了脑壳,用麻袋装着尸体,背到山里埋了。把马送到游击队。”
刘顺臣比刘志福大20多岁,是家里的长兄。那时,家里十多个人吃饭,以作田、喂猪、种菜为生。“我刘掌爹脾气暴躁,在地方上爱打抱不平。日本人来的时候,我还小,不懂事。他抗日的事,只有二哥刘顺义能讲个明白。”
现居住在长沙学院宿舍楼的刘顺义,今年89岁,是南下干部。记者拨通他的电话后,感到格外惊喜,因为老人家不但声音洪亮,而且听力和记忆相当不错。对于大老兄刘顺臣70多年前抗日的事,他声称,“在整个学庵社区一带,目前能够回忆清楚的(指刘顺臣抗日的事),只有我一人。”老人家思维极其清晰,他说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我认为大老兄,虽然没有参加过正规部队,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和勇气,值得敬佩。”
刘顺义回忆,“刘汉臣也是本家人,我们喊‘贱叔’。原来是正义军里面的人,家里比较富有,在现在的邮电所附近开了屠房、饭馆。有一身的功夫。在他的影响下,大老兄后来也加入了正义军。偶尔到宁乡县城袭击一下日本人,制造声势。日本人进城不久,我们家的男人在外躲藏一阵子后,都先后回家了。有一天,大老兄说,‘爷(父亲),你们要出去咯,我们要打宁乡城了。如果打进了,就会鸡犬不宁。’”
对于刘顺臣牵日本人军马的事,刘顺义讲述的版本倒是与宁乡史志记载相符,“日本人有两匹军马,一匹大马(洋马),一匹小马。我认为大老兄的胆子也是够大的。当时日本人在肖家坡山上(现花明路一带)设有一个哨所,戒备森严。大老兄带着彭长结巴,趁着夜色,将绹在那山上吃草的两匹军马,偷偷地牵走,送给游击队了。”
刘顺义接下来讲述的故事,与刘志福讲述的有一部分吻合。“当年宁乡城有东西南北四张城门,在北门里面有个饭馆,是正义军的一个联络点。当日本人进去吃喝的时候,大老兄就把他们灌醉,拖到里屋,把脑壳割了,送到正义军那里。尸体则用麻袋装上,背到山里埋了。大概没搞多久,就被日本人发觉了,饭馆就撤了。”
新中国成立后,刘顺臣因抗日有功,市民政局给与补贴。他于2001年8月去世,享年84岁。
名词解释
正义军
宁乡史志记载,在举国抗战的形势下,1943年,美国国防部派海军上将梅乐斯来华,与国民党合作,成立中美合作所,其宗旨是“在中国沿海、中国沦陷地区及其他日敌占区,打击中美共同敌人”。在此背景下,“别动军”(也称正义军)应运而生,承担着出入敌后方沦陷区,救助飞行员、收集情报的重要使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别动军,都开办了规模不等的中美抗日别动军特训班。由何际元牵头的抗日正义军第四纵队,曾在宁乡流沙河、青山桥以及湘潭一带活动,共抓到日军300多人,先后解送到了重庆和宁乡县政府。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