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范婷)
“口袋里布撞布”是宁乡人形容穷的一句口头禅,而巷子口镇扶峰村的不少村民,用实际行动将这句口头禅改了一下:种下发财果,口袋布撞不上布。而这一切的缘起,是残疾人赵光权。
身残志坚汗水换得十里果香
如果不是去年的一场山洪,身残志坚的赵光权是不可能出现在贫困户行列的。而他的励志故事已被人口口相传,成为名动一方的传奇人物。
小时候,赵光权因为意外失去了右手的三根手指头,但他从未因此放弃奋斗,是一个大家眼中心思活络的聪明人。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开始走村串户做卖货郎,从一开始的肩挑双箩手摇拨浪鼓,到后来骑着单车响着铃铛吆喝,再到后来骑着摩托车小喇叭叫卖,就这样通过“倒腾”时令水果,他养活了一家人。“买进来再卖出去,赚的是差价,我为什么不自己种果树,摘了卖?”生意做久了,日渐精明的赵光权决定走自产自销的路子。
一开始,赵光权只是在自家荒废的菜地里种了几棵李树。没想到,扶王山的水土很适合水果生长,不但虫害少挂果多,而且品相好甜度高。尝到了甜头的赵光权一发不可收拾,很快把自家的近三十亩地全都种上了果树,有桃有李还有梨。
要致富,先修路,家住扶王山半山腰的赵光权,深知交通闭塞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010年,赵光权毅然决定修路,一年时间,他愣是凭借一己之力把公路从山脚修到了果园、修到了家门口。同时,还继续开荒种地,引进了黄金梨、布朗李、黄桃等品种。短短几年过去,赵光权的果园达到了160亩,不光种果树,他还熟练掌握了培育、嫁接果苗技术。
自立自强灾后重生花香遍野
循着花香登上扶王山,虽然洪灾带来的巨大伤痕仍清晰可见,但红的桃花、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如霞似锦,让人感觉生机勃勃。
“洪灾发生时,正是桃李上市季,半座山滑了下去,好几亩果苗没了,几百棵挂满了果的大树没了,连上山的路都垮了……”去年的洪灾,差点让赵光权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果园损失近20万元。在随后的灾后重建中又投入了10多万元,赵光权的财政严重赤字,负债不少。“但是,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然这个损失还要大一些。”灾后,长沙米跃多建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带上人员赶到扶峰村帮赵光权抢修道路,并帮助其销售黄桃。经过4天的连续奋战,通往果园的山路被抢通了,剩下的水果也销售一空,挽回了不少损失。
“虽然不太方便,但是我一天还可以嫁接200棵苗呢!”虽然“沦为”了贫困户,时至今日,洪灾中垮塌的厨房还没有重修,但赵光权踌躇满志,只要没有别的重要事,他便泡在苗圃里嫁接果树,蹲在花树下除草。近日,记者跟随赵光权来到他的果苗培育地,只见一畦畦土地上,长着数以万计的幼苗,旁边没有一根杂草。指着这些幼苗,赵光权兴奋地告诉记者:“春天来了,幼苗都是迎风长,这些到年底就可以移栽了!”这些费尽心思培育的优质布朗李树苗,是赵光权准备送给残疾人朋友的。这些年来,他免费赠送的果树幼苗超过了2万株,价值10万余元,至少使200户人家走上了种植致富的道路。双腿残疾的陈红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他在赵光权的帮助下种植了两亩黄桃、五亩布朗李。
“树苗都是他免费送的,如果我自己去买,要近20元一株,还不一定保质量。”春天一到,去年种下的黄桃都开花了,只要照顾得当,今年就能挂果了。喜不自胜的陈红拄着双拐走上山顶向“师傅”赵光权分享喜悦、学习护理技术。
“在个人脱贫致富的同时,我希望有能力的人都能投身种植,把我们的高山小水果做成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免费送果树,经常遭人质疑,赵光权坦言,这就是他的“私心”。下一步,他将着重推广布朗李,与黄鹤村的黄桃形成错位发展,通过注册商标、绿色认证、统一包装等来打造属于扶王山的品牌。
暮春时节,扶王山上桃李花开正盛,与山下的落英缤纷大不一样。赵光权在一棵盛放的黄桃树下,攀过一枝桃花,向前来“取经”的陈红传授着经验:“你看这花,花心已带绿色,说明是授粉成功了的……”劳动过后,他通红的脸上挂满了汗水,满含喜悦的目光里,看花不是花,而是丰收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范婷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