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湘军正在田中查看,琢磨春耕的事。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林佳妮)
从宁乡城区出发,辗转一个半钟头,记者来到了卢湘军的家乡——大屯营镇三仙坳村。初春的稻田还没来得及种上新的禾苗,田野中收割后留下的大片稻草似乎在诉说着去年丰收的景象。卢湘军告诉记者,自2010年开始,他便走上了种植这条路,如今路越走越宽、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他的心里也越来越高兴。
经商受挫回乡种上百亩田
“最开始我是做服装生意的。”憨厚的卢湘军丝毫不介意告诉旁人自己的失败经历。他告诉记者,1992年,他南下广州打工,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市场,再加上妻子熟悉制衣环节,200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外贸服饰加工厂。服装厂建成后,日子滋润起来了,他几乎将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忘得一干二净。谁知2008年碰上了金融危机,服装厂眼看着不行了,无奈之下,卢湘军带着处理厂房和设备的60余万元回到老家大屯营,准备东山再起。
回乡后,卢湘军拿着手上的钱考虑了许久。炼猪油、种苗木这些都是赚钱的好路子,可是自己一个门外汉,只怕要交不少“学费”,于是这些想法被他一一否决了。想创业是好事,可创业绝非易事。卢湘军的家乡位置偏远,发展的路子受到限制。2010年的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政府大力扶持种植户”的新闻,农民出身的他知道“机会来了”。
卢湘军家中一直有几亩田地,但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销售渠道,始终都是小打小闹。卢湘军反复思量,觉得如果在这上面下功夫,应该有很好的商机。说干就干,卢湘军用自己带回来的资金购置了部分设备,并包上200亩田开始了自己的再创业。“当时我应该是宁乡规模最大的种植户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发展的路子就在自己的身边。”
成立合作社提高机械利用率
“刚开始那几年是最辛苦的。”卢湘军告诉记者,2012年秋季丰收时节,他白天收谷、晚上耕田,持续高强度劳作了一个月,休息严重不足,差点身体都坚持不住了。“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个人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正巧当时宁乡农机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卢湘军所在的乡镇进行调研,了解到卢湘军的烦恼后,工作人员建议他,不如成立一个合作社,大伙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他可以提高效率,大伙也可以使用他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的利用率。
于是,在宁乡农机局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卢湘军和其他四位村民建立了天里农机合作社。为了使种植业壮大起来,卢湘军积极订阅报刊、杂志,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种植知识。所订阅的农业杂志他每期都仔细地阅读、学习。还通过网络了解当下国家对种植大户的政策。全方位的学习使他掌握了机插秧育秧技术;为搞好病虫综合防治,他选购高效低毒农药,大胆使用新技术、新产品。
带领乡亲们致富是他的终极理想和信念
合作社在卢湘军的带领下,规模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机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员15名。据了解,目前合作社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购置烘干机3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2台、施肥机2台,另外配备了存储量达600吨的仓库,实现了从播种、收割到烘干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去年双季稻亩产量达到了1600斤,毛利润在500万元左右。
在艰苦的创业拼搏中,卢湘军的梦想也在一步一步实现着。从最初的自己创业做种植,到如今成立合作社带领一方致富,他的奋斗历程多姿多彩。“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们的根在这片土地上,做新型农民,带领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是我的终极理想和信念。”他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林佳妮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