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身残志坚山里汉 养蜂走上致富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2018-02-07 10:19:24
—分享—

邓泽勋在查看蜂箱里的蜜蜂。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魏枫)

“以前养蜂没有技术,总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养蜂模式。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技术、电商推广培训。养蜂从原来的几箱发展到现在的90多箱。2017年养蜂收入达到6万多元。2018年有望发展到200箱,可以产蜂蜜2000斤。”近日,在沩山,沩山乡副乡长王科一提到该乡回心桥村茶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泽勋,就夸赞“他不仅脱贫致富,还带动周边的贫困户一起养蜂,教他们技术,提供销售市场和就业机会。”

“政府这样看重我,那就更不能自暴自弃!”

邓泽勋家里有三口人,上有87岁的母亲,下有读大学的儿子。茶亭组处在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近年来有点小钱的人都陆陆续续搬下山了。2016年11月前,只有包括他家在内的3家还住在那里。“时不时也会想,等儿子读完大学,能自食其力了,就存点钱搬到山下去。”他回忆,“我这一生也就圆满了。”

但是,上天似乎没有顺从邓泽勋的心愿,眷顾这深山里贫寒的一家。2014年的一场车祸,让他在医院住了半年,花费不少。治愈后,落了个四级残疾。“手以后不能提重物!”医生的叮嘱让这个靠出卖劳力过日子的山里汉子,陷入了绝望。屋漏偏逢连夜雨,家庭的不幸使年迈的母亲精神受到刺激——脑梗塞,在市中医医院花费了2万元,瘫痪在床了。

危难之时当地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村干部找到他,给他打气,给他安慰。特聘请他为护林员,每个月发给他1000元左右的工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我还躺在床上,没有康复好。我想,在手残疾的情况下,政府这样看重我,我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闯出一条新出路。”

“养蜂人的苦,只有自己晓得!”

伤势痊愈,邓泽勋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买了20头羊养在深山中的七星拢上。小羊见风长,年底卖出去,收入一万多元。又在政府的鼓励下,在深山中放养了40箱蜂蜜。通过学习、实践,他一步一步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深山养蜂人。一箱蜂年产蜜达500多元,一年光养蜂收入就达2万元。为了增加收入,他还种了2亩玉竹,打理了3亩茶园。在此期间,政府又给予他助学补贴、助医救助。他打拼的动力更足了。

2016年底,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邓泽勋住进了青砖黛瓦的黄材“千手”爱心大屋。水、电、气、家具、电视网络齐全,卫生间配有热水器,长期都有热水供应着,生活非常方便。家门口还分了块菜地,可以自己种点小菜自给自足。为此,他特地送了面锦旗到乡政府,笑着说:“我现在在黄材生活得很好,什么也不愁,请关心我们的人都放心。前年和病魔的那场战争我没输,今年和贫困的这场战争我也赢了,明年我就要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想着怎么致富了。”

为了做大养蜂的产业,邓泽勋大多数时间都呆在茶亭组的弟弟家,行走、奔波在大山深处。“蜂箱大多放在海拔600米大山上,从弟弟家走路到蜂场,要走1个多小时。转场的话,一次只能背两箱,一箱约有50斤。有时因为太忙,就露宿在大山里。”他动情地说,“养蜂人的苦,只有自己晓得!”

现在邓泽勋养的羊、鱼、蜜蜂,以及种的茶、药材都长势很好,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年收入近10万元。搬新家后离市区近了,在长沙读大学的儿子有空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现在日子越来越安稳、越来越红火了,等儿子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结了婚生两个娃,日子就热闹了,我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