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过去,这一发展目标的表述增加了“美丽”二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新部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宁乡境内有沩江、乌江、靳江、楚江,称为“四水”。市域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蓄水能力低下,经常出现涝旱直转、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局面。一直以来,“如何为水找到‘出路’,将生态建设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是市委主要领导重点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今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洪灾,使得宁乡一半以上人口受灾,经济损失近90亿元,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坚定了宁乡的答案:做好生态修复,提高蓄水、防洪能力,弥补水利的先天不足。将生态修复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打造更加美丽幸福的宁乡不懈奋斗。“要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厚积淤泥形成沃土,解决沙性土壤等问题,要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目标,改善宁乡生态体系,从治本上变水患为水利。”市委书记周辉的话掷地有声。
靳江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它斜躺在市境东南,水碧如玉,飘曳如带。江上湿地里的荷叶、美人蕉、芦苇随风起舞,生机盎然……靳江源湿地位于宁乡市大屯营镇、道林镇境内部分靳江河流域,因湿地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丰富,得到市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26日经湖南省林业厅批准为湖南省首批省级湿地公园。
靳江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范围涉及宁乡市东南板块东湖塘、花明楼、大屯营、道林四个乡镇,是市委市政府顺应中央、省市战略谋划的务实之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全域旅游景区的重要板块, 实施这一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今年3月,湖南省林业厅在这里正式启动湘江流域退耕还湿、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试点,采取了修整河堤、建设机耕道、铺设污水管网、种植河岸水生植物和河堤花卉等一系列措施。如今,林业部门已在靳江湿地等地复种了菖蒲、茭白、鸢尾和再力花等植物。
据了解,靳江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以绿色、生态、自然、野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下游段突出乡野景观湿地特征,依托道林古镇项目,有效融入花海、民宿、农耕文化等要素;中游段突出原生态景观湿地特征,减少人工痕迹,体现自然野趣;上游段突出人居景观湿地特征,在大屯营、花明楼等区域建设集居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一步,林业部门还将在靳江支流入河口、低洼农田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同时,此前退耕还湿的区域,还将补种乔木,为“人水共处”创造更多空间。宁乡市委市政府正积极谋划沩乌靳楚四水流域流域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将湿地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河道防洪整治、附近农村集居、旅游景区开发、改善提升水质相结合,推进湿地保护修复。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预计到明年四月初,靳江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惊艳亮相,万亩油菜花争奇斗艳,将有数万名来自长株潭周边的自驾游客前来观赏;将留下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花明楼红色之旅的游客;将吸引一大批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亲子游的数万游客在花海中欢呼雀跃,穿行花海体验民俗,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魅力,惊叹于靳江源湿地的“绿色、生态、自然、野趣”。未来的美丽宁乡,将呈现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作者系金洲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周新湘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