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借旅游开发之势 奏精准扶贫之曲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小范婷 编辑:陶湘 2017-12-22 09:41:29
—分享—

姜志强(左)正在查看大屋居民制作的土特产。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小范婷)

贫困户夏素辉将制作好的香辣茶叶牛肉、香辣牛筋等小吃送到爱心大屋管委会,由管委会线上线下统一销售;贫困户姜喜清经爱心大屋管委会介绍在炭河古城从事保安工作,月入2600元……在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像夏素辉、姜喜清这样通过大屋管委会的精准帮扶,借助炭河古城旅游开发获得稳定收入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据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主任姜志强介绍,爱心大屋位于炭河古城景区,集中安置了沩山乡、巷子口镇、黄材镇等三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为了充分利用好爱心大屋位于炭河古城景区核心地带的优势,管委会自炭河古城开建起便通过多次沟通协调,为“千手”爱心大屋的贫困户优先争取到了在景区工作的机会。

借势黄材镇的旅游开发,“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还牵头注册成立了宁乡千手互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大屋贫困户探索土特产深加工,用“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思路来发展生产。如今,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里的贫困户个个斗志昂扬,积极参与到景区“游、购、娱”配套项目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敏锐的头脑朝着幸福的生活前进。

新机会

8名贫困户在景区获得工作岗位

“叮叮叮……”随着早上6时的闹钟响起,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住户周群辉准时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后,她步履匆匆地赶到炭河古城,开始一天的保洁工作。今年57岁的周群辉是黄材镇月山村人,于去年11月入住爱心大屋。“刚住到爱心大屋时还有点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多亏管委会给我介绍了这份收入稳定的保洁工作,真的非常感激!”

周群辉告诉记者,丈夫患有肺结核,做不了重力活,多年来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她种田种菜维持。如今,随着年纪的增大,她干起农活来也有些力不从心。得知周群辉的情况后,今年7月份,大屋管委会推荐她到炭河古城从事保洁工作。“古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玩,公司待遇福利很不错,在这里工作很有奔头!”如今周群辉每月都可拿到1600多元的稳定收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多亏管委会的推荐,让我找到了这份保安的工作,收入稳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住在爱心大屋5栋802的姜喜清自炭河古城开业以来,一直在景区从事安保工作。谈起现在的日子,姜喜清言语间满是喜悦。他告诉记者,由于女儿患病,长期需要吃药,而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外出打工,自打来景区工作后,既可以照顾家里,每个月还能拿到稳定的工资,日子是越过越顺心了。

在姜志强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一个文档内详细记录着大屋内所有贫困户的姓名、电话、求职需求等信息。“炭河古城的开发无疑是大屋贫困户面临的最好机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让更多的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早日脱贫摘帽过上幸福生活!”姜志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爱心大屋管委会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已经为8名大屋贫困户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为20多名贫困户介绍了临时工作机会。

新产业

“公司+农户”发展土特产和民宿

红薯粉、剁辣椒、土鸡蛋……走进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迎面可见一台保鲜柜,里面摆放着多种令人垂涎欲滴的黄材本地土特产。记者获悉,为了带动大屋居民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旅游经营,大屋管委会积极探索农产品进城和农产品深加工途径,于今年8月份牵头注册成立了宁乡千手互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大屋贫困户探索特色土特产深加工,至今营业额已突破10万余元。

为了使贫困户效益最大化,大屋管委会在宁乡设置了三处黄材镇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农产品进城配送点,并在该镇12家农家乐内设置了产品展示柜。同时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所产的土特产不仅在当地销售火爆,还远销广东、云南、江西、北京等省市。“炭河古城引来了大批游客,这也带动了土特产的销售,大屋住户制作的紫苏杨梅、酸枣粒、辣椒萝卜等土特产深受游客喜爱,还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姜志强高兴地说道。

“这些桌椅、图片,还有空调,都是乐惠联公司添置的!”在大屋住户阳时良家的二楼,记者见到了一间全新装饰的房间。阳时良告诉记者,这间房是他在乐惠联公司帮助下专门为游客准备的客房。记者获悉,当前爱心大屋管委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引进乐惠联公司,让“千手”爱心大屋走“民宿+度假”的发展新路。 大屋住户提供房间,由乐惠联公司进行分片区做主题民宿装饰,公司对大屋进行统一管理和营销,游客入住后,住户可获得相应的利润分成。

在这里,姜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千手”爱心大屋有113套住房,如果每户提一间住房做客房,并将客房以协议形式全部纳入公司管理,一年下来,每名贫困户都将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

记者手记

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借炭河古城发展之势,帮助贫困户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脱贫致富,贫困户满意度、信心度大增,“千手”爱心大屋成了精准扶贫典范。这也说明,要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站在群众立场上谋长远之策,找发展之路,完善基础配套,抓好后续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出“穷窝”斩断“穷根”。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小范婷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