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多重效益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龚再蓉 编辑:陶湘 2017-11-17 10:09:07
—分享—

黄材镇禁养区内一规模养猪场被拆除。(资料图片)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龚再蓉)

“只要用心经营,肯定比养猪强。这样做,对自己、对别人、对子孙后代都是大有好处。”11月16日,巷子口镇莲花村18组,村民卢放明表示自己的农家乐将在春节前开门迎客。退出从事多年的规模养殖,在南轩文化园旁新建一个农家乐。他和家人都认为,这个选择十分正确,很快就会获得不错的效益。

卢放明家的产业发展,是我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攻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空前的决心与力度推进这项重点工作,全县近20万平方米养殖场退出禁养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攻坚在生态建设、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已在楚沩大地彰显,坚定地践行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美好理念。

398个养殖场退出,重点区域年减排粪污26万吨

11月7日,回龙铺镇丰收村7组,村民彭军家的一丘水田再次迎来丰收,晚稻谷产量达700多公斤。这丘水田,是拆除一个养殖场还原而成。去年上半年,在沩江两岸和宁灰线两旁,丰收村共拆除规模养殖场25个,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退养后,2个还原成菜地,23个还原成水田。村党支部书记彭国辉告诉记者,这些养殖场原来散发臭气还不好看,拆了之后是既环境变好又出形象,大家都说好。目前,通过引进投资商、流转土地,该村丰收湾的花海项目建设正在实施,预计明年春节前后即可开放。

丰收村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大幅改善,与我县禁养区全面退出规模养殖有着直接关联。“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戴碧峰表示,如何彻底解决畜禽规模养殖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是污染防治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县范围内科学划定禁养区、 限养区和适养区,禁养区规模养殖全部退出,其他区域全面发展生态养殖,则是我县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的根本举措。

去年上半年,“一江一线”(沩江、宁灰线),194个规模养殖场全部退出,退养面积10万多平方米;今年上半年,“三江两线一园”(乌江、楚江、靳江、宁横线、宁韶线及香山公园),114个规模养殖场全部退出,退养面积6万多平方米;今年下半年,启动“四江”(沩江、乌江、楚江、靳江)两岸1000米范围内受灾规模养殖场的退出,涉及90个规模养殖场、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整个工作将在年底前全部完成。

两年时间,全县禁养区内,共有398个规模畜禽养殖场退出养殖,退养面积近20万平方米。这样,在沩、乌、楚、靳四江两岸,宁横线、宁韶线、宁灰线两旁,香山公园等重点区域,年减排粪污26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关掉养猪场做生意,换来舒适环境和更好发展前景

在此次退养之前,卢放明规模养殖生猪10年,其猪舍面积600多平方米,多的时候存栏生猪300多头,带来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他积极响应退养政策,将栏中的200多头猪全部卖掉,把猪舍拆掉。“建300多平方米的钢架构房屋,就在南轩文化园停车场附近,位置相当好。”就今后的产业,他瞄准了经营农家乐。目前,地基平整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房屋建设将在12月初正式动工,预计春节前投入使用。

对于新建农家乐的发展前景,卢放明是信心满满。他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餐饮服务的市场会越来越大。11月6日,其农家乐地基开始平整,便来了3大车100名游客,询问哪里可提供中餐。

退出规模养殖后,众多从业人员迅速转入其他行业,相关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在黄材集镇南坪桥头,有一个家和超市,营业面积300多平方米,经营数千种商品。这个超市的老板为兄弟三人,最小的叫郑霞明,曾是当地有名的生猪养殖户。

郑霞明从事规模养猪近20年,曾在沩江边建了一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年出栏肉猪800多头。“原先猪粪臭得好远,不处理好确实搞不得,特别是在河边上。”退养政策出台后,他积极响应,卖掉栏中的猪,迅速将养猪场关掉。今年4月份,他与两个哥哥合伙投资100多万元的家和超市正式开业。半年多来,超市业务相当不错,顾客需求量大时还开展送货上门服务。他还告诉记者,两下一对比,经营超市不但环境好了许多,还能建立很多的人脉关系。

适养区建个生态场,种养平衡迈出现代养殖新步伐

几栋猪舍被茂密丛林将围住,雨污分离设施、四级化粪池、沼气池、干粪等一应俱全,所种植的数百株桂花、桃树等苗木长势喜人……11月6日,在黄材镇新桥村9组村民闵有元的新建猪场内,记者见到的是一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象。拆掉建在河边的老猪场,在适养区内新建一个生态猪场,这位50岁的养猪专业户顺利实现了自己的产业转型升级。

闵有元有着20多年规模养殖经历,原有的猪场建在涓水河边,面积800多平方米。拆掉这个猪场后,他在枫木冲的山中,按生态型标准设计新建了一个猪场,面积1800多平方米,目前存栏猪600多头。这个位置,离最近的住户都有500多米。除相关配套设施外,他还在猪场附近流转山地100多亩。这些山地全部种上苗木后,可消纳1200多头生猪所产生的粪污,充分实现种养平衡。

“原来猪场的污染确实大,自己都有些受不了。环保不加强,这猪根本没法养。”闵有元开心地表示,养殖转型升级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到目前,新猪场已出栏肉猪1200多头、仔猪1000多头,获纯利100多万元,建猪场的投资已全部收回。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闵有元这样,不少畜禽规模养殖者瞄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猪要养好,就要没污染。”喻家坳乡泉龙村村民张胜军就告诉记者,他养猪10多年,原来年出栏肉猪虽然只有100多头,但污染重,周围邻居意见大。去年上半年,他关掉原来的猪场,与另外两人合伙,在适养区内建了一个存栏上千头的新猪场,粪污处理到位,能够放心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龚再蓉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