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珊(左)刘瑞华夫妇在地里收红薯。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刘汉光)
“种两亩地的红薯做粉丝收入约有一万多元;种三四分地的玉竹收入有三四千元;四亩田的水稻每年收入约有四千元;喂了一头牛、二三十只鸡有些收入。加上自己打些零工,女儿现在上班有固定工资,一家人今年纯收入两万元还是有的吧……”日前,记者在龙田镇龙田社区玉峰组采访贫困户王春珊、刘瑞华夫妇,两口子算了一笔2017年的收入账,三口之家的年纯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谈及脱贫经验,刘瑞华感叹:“既要政府帮忙,还需自己努力,摘穷帽子硬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危房改建搬到交通便捷的新居
“要是没有危房改建这样的好政策,我只怕还住在对面山腰上的危房里。”11月13日,正在为去年建好的新居升层的王春珊一边挑砌灰一边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住在对面连摩托车都不能进出的半山腰上,房子全部由片石垒砌,年深月久风雨飘摇,每到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去年,在县公安局联系领导和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一家人被纳入危改对象并启动搬迁,将房子建到了交通便捷的公路旁。地基是由社区领导出面和邻居置换的,建成验收后还获得了4万元危改补贴。
今年9月,王春珊考虑到女儿成年即将成家,不足百平米的房子不够居住,加上手头有了些积蓄,于是启动了房屋升层建设,一层平房目前已经变成蓝瓦白墙的两层小楼,门窗也全部装上了不锈钢防护网,看上去完全不像贫寒人家。王春珊的妻子刘瑞华说,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帮助,还真不知有没有能力挪出原来那个穷窝窝呢。现在住在这亮堂堂的房子里,每天干活都比以前有劲头,只要身体不出什么问题,相信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穷下去了。
勤劳致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对于我们农民来说,人勤才地不懒。只要勤快,就不会受穷一辈子。”在王春珊、刘瑞华夫妇看来,脱贫致富,政府扶持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靠自己。为了增加收入,他们除了种好四亩田的水稻,还开辟两亩多山地种红薯,做成手工红薯粉出售,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这几年的玉竹虽然价格低迷,但两口子仍种了三四分地,今年能卖三四千元。农闲时节,只要有空,王春珊就会外出打零工,一年也能挣六七千元。
“这对夫妻勤快发狠呢,你看这栋屋所用的沙石红砖,都是两口子一担担挑出来的!”为王春珊建房子的泥工郭新明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去年建房到今年升层,一般来说都要请三四个小工帮忙,但他们为了节省开支,都是白天忙前忙后帮匠人打下手,晚上就一担担将白天所需沙石砖瓦挑到使用地点,有时干到凌晨一两点。在郭新明看来,这样勤奋的家庭,如果不是在这个偏僻山村,肯定不会成为贫困户。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汉光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