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编辑:陶湘 2017-11-10 15:17:37
—分享—

我县文艺界掀起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热潮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县几位文艺工作者,看看他们怎么说。

杨罗先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宁乡故事

杨罗先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令。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及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学原著,真正学懂弄通。”近日,县文联主席杨罗先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杨罗先说,学懂弄通后,就是扎扎实实抓深入。文艺的春天已经来临,宁乡已经步入文化坚强引领、锤炼文化旅游品牌的崭新时代。我们要动员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村组、进企业,扎根人民群众之中,深入火热的生活,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杨罗先表示,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灵魂,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下一步,将积极做好宁乡文艺创新工作,努力宽松文艺创作氛围,以包容的心境,允许多种文艺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对于文艺创作人才,分门别类予以扶持、指导,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鼓励以“诗散文”为样本的新文体创作的积极探索,鼓励文艺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在弘扬宁乡精神,传播宁乡价值,凝聚宁乡力量,讲好宁乡故事上作出文联应有的贡献。

胡令强

根植本土文艺创作就有了根脉

胡令强

“根植了本土,文艺创作就有了根脉,就有了基础,就有了庞大的生长力。我们县文化馆在根植本土这一方面,做了很多,也尝到了甜头。宁乡文化馆成为全市艺术创作的翘楚,在全省县级文化馆里也至少名列前三。”提到如何根植本土,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县文化馆馆长胡令强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县文化馆就以宁乡花鼓戏五百年的沧桑史和发展史作为背景写了一部叫《戏角》作品,在湖南省新人新歌大赛中获得金奖,并受到省里诸多专家的高度好评。胡令强说,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就因为作品不管是它的词,还是它的唱腔都根植于本土,作品一出来,就让不少艺术名家眼前一亮,称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根植本土将是我们文艺创作根脉的传承,是文艺茂盛的沃土。”胡令强在尝到根植本土的甜头后,立足传统,形式上大力创新,又创作了一个采用现代手法跟古代戏曲对话和交织的作品《山水之恋》,这个作品一经面世,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他还提到去年以宁乡的前世今生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宁乡吟》,获得2016年湖南省“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铜奖,表演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后,点击量很大,风靡一时。

“把传统的东西挖掘出来,但不能完全照搬,必须要创新,要把它与现代相融合。传统的东西想要让新一代人接受,就要用创新的手法,巧妙地,不经意地,让他们把传统的东西吸收了进去。”胡令强说,方向把握好了,还要有技术支撑,作品要能写好,又不低俗,那就要费一翻心思。要让人民能够接受,既有群众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既让群众接受得了。又有它的不一样的新意。他表示,接下来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快一步走,更紧一步跟上,更全面地领会精神,融化到文艺创作当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

黄沃若

文艺繁荣创新 离不开包容

黄沃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题中之义,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包容。这既是胸怀、境界的体现,也是我们立足本土创新和繁荣文艺应该具备的素质。”近日,我县文艺界知名人士黄沃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宁乡素有包容的传统,胡宏、张栻、易袚的传承,是以包容、吸收、扬弃为前提的,这促成了湖湘文化的成型和发展,并渗入楚沩本土的色彩。多年来宁乡文艺中花鼓戏、麻山锣鼓、剪纸、拓画、指套书画的出彩,也是包容鼓励的结果。

黄沃若说,世间事物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文艺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都不是孤立完成的,包容和谐的环境是决定因素。以小说为例,如果历史不能包容,那么就不会有现代小说,很可能还停留在宋元话本甚至唐传奇时代。散文也是一样,今年10月底,中国散文理论权威肖云儒说他在50年前提出的“形散神不散”并非散文定义,不要当作教条固化,形不散神散、形神都散或者都不散,这都是散文。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说没有定义的散文是散文最好的定义。这些言论不仅阐明了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深谙十九大创新驱动之精髓。宁乡诗散文协会经各方面支持率先在全国组会, 深入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内容形式上有诸多尝试和创新,在省内外已小有影响并得到中国文联的肯定,正说明包容是创新发展的基础。

最后,黄沃若表示,包容是互相的,不是互相貶损,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而是互相学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取长补短,美美与共,才能促进文艺大繁荣。包容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正是包容融合的结果。包容的土壤最终要落脚在受众,宁乡文艺界联系实际服务基层历获好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作品受到人民欢迎,推动社会前进,创新发展才不是空谈。

胡雅婷

做无愧于时代的新文艺工作者

胡雅婷

当北京传来“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之音时,胡雅婷正独自徒行在路上。

胡雅婷,省作协会员、省诗歌学会会员、鲁讯文学院诗歌班学员。她喜欢徒步,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然后形成文字。她说,这样独自的徒行便于观察与思考。观之什么,思之什么成为文化人应具备的习惯与素养。观之时事动态、世界风云;观之时代命脉、人民心声;观之真、善、美,假、丑、恶。

习近平总书记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作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重锤。他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胡雅婷对此深信不疑。

胡雅婷说,文学与艺术者要积极走入民众当中;贴近民众生活;倾听民众之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远离黄赌毒。文学艺术作品应有自信与担当,不媚不俗;不假大空;不无的放矢;不粗制滥造;不虚高成本。

展望未来,胡雅婷充满激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宁乡文艺界将气象一新,宁乡的文化事业,必将迎来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她表示,要继续根植于本土,深入弘扬和挖掘宁乡的传统文化,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新文艺工作者。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