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与思考]观看十九大开幕会有感

编辑:陶湘 2017-11-06 10:08:43
—分享—

王维富

  在迈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夕,举国上下满怀喜悦心情迎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报告,报告长达3万字、50多页,总书记站立演讲长达3个半小时,向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各民族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坚定信念和科学理念,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之后,我感到十分震撼人心。

  这种震撼首先表现在报告的会场热度上。从电视传播的信号来看,大会现场党旗醒目,主题横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两层走廊上,格外引人注目。主席台前排就坐的老领导,个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台下参会的党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热情自信的表情,手上拿着纸笔认真地记录着习总书记的重要报告;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记者在认真聆听大会的报告,充分展现了党开放包容、自信从容的心态和姿态。报告的时间较长,但参会人员精神状态都特别好,据统计全场响起了72次热烈的掌声,包括我们一起收看电视的同志,盯着电视屏幕,生怕错过习总书记的每一句报告内容,没有一丝倦意。

  这种震撼其次表现在报告的理论深度上。整个报告分为十三个部分,开篇主题68个字气势恢宏,每个篇章都立意鲜明,理论深厚,令人深思,催人奋进。一是围绕怎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首次全面深刻阐述了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理论体系,先后回答了“为什么干“”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思想,必将成为指导我党当前执政的重要理论基础。二是围绕伟大事业怎么推进,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其中“八个明确”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是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十四个坚持”的提出,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道,为党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操作手册。特别是“八个明确”先后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大国外交、最本质特征,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内涵十分丰富,值得深入探讨。三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目标。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之,报告围绕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清晰回答,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非常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这种震撼还体现在报告的指导精度上。报告的理论深厚,实际操作层面十分精准。从第5部分到第13部分总共8个部分都是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指导意见,通读全文,都是结合当前的具体问题进行的顶层设计,理念上一脉相承,实施起来非常精准。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阐述了实体经济怎么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比如乡村振兴战略,回答了土地承包关系这个广大农民关心关注的问题;比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鼓舞人心;比如发展教育事业,阐述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社会保障方面,首次提出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比如重点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比如重点阐述了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比如针对开放发展问题,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比如最后深刻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总书记的报告一一提出了解决思路,覆盖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基层和各个领域,与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十分接地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博大精深,通过两天的学习还只是初步了解,还需要继续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并结合实际工作抓好贯彻落实,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汗水。(作者系政府办干部)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