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揣某种复杂心情进入昙华林的。这种心情是之于见惯了纷繁的闹市生活之后,忽然想让自己步入一种幽深与厚重并存的文化气息之中,给一直向往“岁月静好”生活的我一次心灵的调整与歇息,甚至梦想从中捕获些许“诗意的栖居”。所以,当走进昙华林青石板的老街,我似乎成了时光深处的一个旅行者。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与螃蟹岬之间,老街全长1200米。昔日,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花,因古时花、华相通,故名昙华林。
先不说昙华林独具异国风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灰色建筑,也不说坐落在这里经营书籍、帽子、咖啡、服饰、小工艺品等生意的小店,单看生活于斯,出没于此且斯慢条斯理的人们,似乎让人觉得时间在这里顿时变得慢了许多。错落有致的院落,花花草草们开得甚是妖娆,而门前宠物猫懒洋洋地趴在主人的脚上,给人的感觉也是一种祥和的慢。再有破旧的自行车靠在梧桐树下,仿佛无人在乎,一任阳光静静地照耀,但它又自有使命,一如整个昙华林的使命,时机一到,就会立马恢复活力。再往深处,围绕着瑞典领事馆的民居错落起伏,互为参差,一幅懒散随意的模样,这正是昙华林呈现小文艺情调的内涵所在。
昙华林艺术街区并不大,以花园山下的一块草坪广场为中心,周围的路不到二十分钟能走完。可是就在这块地方,沉淀百年,集中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有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园、老领事馆、老城墙等,大隐隐于市,未被开发。而更让人惊讶的,不止是这些房子的老,而是在于这些老房子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比如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讲;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会谈;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还有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
秋日阳光微醺下的昙华林,同时也展现出旧时光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特色。昙华林的周围是胭脂路、棋盘街、云架桥、粮道街、双柏街,尽是些一听名字就让人喜欢的老街道。街边的特色小店,不断在眼前闪现。小店都很小,一针一线绣相思意的汉绣馆,一笔一画染岁月长的版画堂,弥漫着文艺气息。世界风光的lomo明信片,黑格子的手工笔记本,田园风格的懒人沙发,叙述暖意故事的小说漫画,光影流转的吊灯数盏,当然还有一杯名字诗意的咖啡奶茶,更有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在一个精品店里,店长是个年轻的姑娘,进门时对我莞尔一笑,也不急着向你推荐,她低着头依然看王安忆的小说,当我拿起一顶小礼帽问她,微醺的灯光,那温柔质感的语调,那种骨子里的慢节奏,丝毫不见一般丁点儿浮躁。笑起来,可以感受到她的纯真和静美。
在这个秋日的午后,行走于昙华林,感受阳光穿过梧桐树缝隙的瞬间,像是经历了一番时光的穿越。世易时移,昙华林坚守的是安静与深厚的本质。走进昙华林,就像面对一部书,让人只愿静静阅读,慢慢品味,然后合上它,最后选择默默离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钟菲萍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