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河千古情》展现宁乡独特的气质魅力。本报实习记者 张奇涛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淑兰)
“入耳多闻管弦丝竹之声,入目多见舞者翩跹之影”。近年来,我县文化发展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点亮了全县百姓的幸福生活,让全县人民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文化阵地覆盖城乡
6月7日上午,在坝塘镇政府广场上,欢歌笑语,热闹非凡,一场以“服务关怀进村入户·健康坝塘幸福家庭”为主题的坝塘镇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在这里进行,上千村民欢聚一堂,共同参与、共同演出、同台竞技……
这仅仅是我县百姓享受“文化大餐”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县借助建设文化大县、文化强县契机,举行了一系列精彩的演出和展览活动,一张张免费演出票送到百姓手中,让高雅艺术融进老百姓生活;一本本好书送进农村,给广大农民送去了精神食粮;一场场演出送到基层,点燃了群众文化热情……文化惠民的春风吹遍楚沩大地,吹进千家万户。
据了解,近年以来,我县已基本形成了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群众文体阵地不断夯实。总投资3亿元、占地200亩的县文体中心于2013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投入1.2亿建成的炭河里青铜博物馆2016年对外开放。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51个党建文化养老服务中心和18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提质改扩建2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新建30个示范性文化屋场,累计投放健身路径480套、室内外篮球架482套、乒乓球台385套,广场舞音响设备600套,基本实现城乡健身器材、广场舞音响设备全覆盖。目前,全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9家、农家书屋405家、文化健身广场62个、全民健身工程点400多个、电影固定放映点22个,一个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完成。相继开展了“周末我登台”群众文艺展演活动100余场,“楚沩讲坛”及读书知识竞赛活动50余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镇村级文体活动1000余场,向社会力量购买阅读推广和读书活动、文体培训、文艺演出等500余场。“两馆”和电影公司均配备流动服务车,每年图书馆开展流动图书服务200余场,文化馆开展流动演出和文艺辅导50余场、流动文艺展览30余场,电影公司完成公益电影放映4500场。
“我们始终认为完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搭建起活动和展示的平台是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措施。”县文体广局局长喻国军在采访中说道:“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文化体育爱好者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能激励其他群众参与其中,走进文化、共享文化。”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田野一旦变成舞台,艺术就有了土壤;群众如果成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
每当夜幕降临,青山桥镇综合文化广场上就音乐骤响,下午还在田地里干活的村姑村嫂们,晚上就成了广场上的“土明星”。如今,在我县城乡活跃着几百支妇女健身舞蹈队,她们激活了农村文化一池清水。
65岁的张秀清,每天早晚都要到文化广场活动一小时。她说:“在这儿活动活动筋骨,一天都舒坦。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青山桥镇英姿艺术团负责人、59岁的陈世英在跳舞的间隙与记者攀谈起来:“没想到住在青山桥这么偏僻的农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每天到广场来跳舞和锻炼身体了。广场建好之前,大家只能三五成群地在街边的空旷处‘小打小闹’,现在广场建好后,大家都自觉来到这里伸展身手。”陈世英是这群活跃分子的“领头人”,他们自发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对子花鼓、腰鼓、柔力球、太极拳……涉及退休老人、社区大妈、附近村民100多人,只要爱好文体活动,都可以参加。现在在青山桥镇的大街小巷、村头院落,经常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以前由于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村民聚在一起打牌赌博,现在不同了,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家门跳舞、健身;广场每月还放映一场电影,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现在,村里风气好多了,打架赌博的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双凫铺镇乡音湘情艺术团负责人周忠告诉记者,乡音湘情艺术团的成员们每周星期一、三、五都会在镇文化站内练习各种舞蹈。在双凫铺镇不仅有广场舞队,还有龙灯队、军鼓队、器乐班,大家都是在文化站内统一练习。
“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做完农活,还可以到社区广场跳跳舞,到阅览室看看书。”家住灰汤镇汤泉社区63岁的村民周大海乐呵呵地说。
文化惠民提升幸福指数
“节目真的太精彩,太让人震撼了,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这样传奇式的歌舞演出。”9月11日,家住沩乌村20组的刘国强和妻子一起,带着年迈的父母来到黄材炭河里遗址公园,游览了炭河古城的景点后,观看了大型演出《炭河千古情》。
“一走入炭河古城景区,西周风情街便映入眼帘。木质楼阁设计成西周特色建筑,打铁铺、伞扇铺、酒家客栈林立,传递着来自遥远年代的气息,再现了三千年前的西周社会、文化、生产、生活场景。此外,在景区内,妲己幽魂鬼屋、太子阴魂听音室、西周风情电影馆、妲己魅惑、姜太公呼风唤雨法术馆等体验馆采用高科技手段与游客互动,惊喜不断。”刘国强激动地说,在家门口能免费游览到这样美丽的景点,免费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身为宁乡人,他真的感到非常地自豪和骄傲。
据悉,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断增强宁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自豪感、获得感,繁荣宁乡文化、讲好宁乡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宁乡炭河古城于7月3日起至2019年9月30日止,开展《炭河千古情》文化惠民活动。活动期间,凭本人宁乡地区身份证件或宁乡户籍户口本,即可免费游玩宁乡炭河古城,观看传奇盛宴《炭河千古情》演出。
“现在图书馆读者QQ群的服务真是太好了,每天在群内有新书推介外,读者在群内就可以办理预借、续借手续以及提出新书采购需求,我上次在群内提出想看莫言的作品《我们的荆轲》,刚好一个星期,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告诉我,这本书可以办理借阅了。”借书证号为NT0025676的读者这样评价道。正如这位读者所说,自2011年县文体广电局启动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大餐。
“整合文体资源,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宁乡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吴婧在谈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大文化发展理念时如是说。
据了解,为真正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从2011年开始,宁乡县文化馆、图书馆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取消了所有的场地费、培训费、办证工本费、书籍维护费、读者寄包费等收费项目,实现所有的服务项目和公共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使更多的群众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文化馆根据免费开放要求,成立了专门的对外指导部,组织专业人员,开办了广场舞、小品等10余个免费培训班,日接待人数达200多人次,深受群众欢迎。图书馆开展了“8000册新书等你来”“你读书·我买单”等主题读书活动,把选书权交给群众,让读者不花一分钱,就可以把自己喜爱的新书从书店借回家。
如今,文化惠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组、走进群众,文化活动丰盈了百姓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时代强音敲击着每一个宁乡人。
【案例】
流动图书车“流”到百姓家门口
“给我来本《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家里正需要。”
“我选这本《烹饪基本功训练教程》,带回去给老婆看。”
……
“大家慢慢来,不要急!”坐在流动图书车上的宁乡县图书馆副馆长彭利芳,一边手脚麻利地输入书目和姓名,一边抑制不住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上午,我们就办理了10多本借书证,借出去30多本书。”
“流动图书车”是县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形式之一,车载的2000册图书,都是由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大都是热门借阅书、文学名著、专业辅导书,可供各个年龄段、各个兴趣群体借阅。“流动图书车”定期或不定期前往机关、乡(镇)、村(社区)、校园、部队等地,为广大基层读者提供现场办证、书刊借阅、图书预约及信息咨询等服务。
“现在,不需要跑远路,在路边村上就能办理借书证、借阅图书,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灰汤镇汤泉社区的李先生归还了上次借的书,忍不住又选了几本。从2014年3月26日宁乡县图书馆启动流动借书服务以来,这辆满载精神食粮的“智慧之车”已经走遍了宁乡29个乡镇,共到乡镇、部队、医院、社区等服务1500次,新办团体证16本、个人借书证1200多本。
《炭河千古情》穿越三千年时空成文化惠民典范
“一生必看的演出。”万众瞩目的《炭河千古情》于2017年6月30日首次公演,来自全国各地的2200余名观众一同见证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出。演出现场,鼓掌声此起彼伏,武王和宁儿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令不少在场观众感动落泪,叹为观止的演绎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炭河千古情》以西周为时代背景,以国之重器“四羊方尊”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分为《在河之洲》《炭河绝恋》《妲己艳舞》《牧野之战》《爱在宁乡》等幕,演出时长一小时左右。该剧是由总导演、总编剧、艺术总监黄巧灵在阅读大量史料并多次调研后创作而成。为展现宁乡独特的气质魅力,艺术性地创造了宁儿这一全新人物形象,着力刻画其执着、奉献、大爱以及身上的真善美,艺术再现了一场穿越三千年时空的爱恨情仇。
“从头到尾宁儿都没有一句台词,但是深深感染激励着我们。”在总导演黄巧灵看来,这正是当代宁乡人、长沙人乃至湖南人敢于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一部提升宁乡文化自信的作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的鸣叫带着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了美丽的炭河之畔,古老的《诗经》在这里传唱,一群少女在碧桑青草间轻歌曼舞。年轻的武王和美丽的宁儿在这里邂逅、相爱,第一幕《在河之洲》缓缓而来。时光流逝,《炭河绝恋》《妲己艳舞》《牧野之战》《爱在宁乡》在恢弘的画面中也娓娓道来,关于四羊方尊的传说也被一一展现。
悠悠的炭河水流淌了三千年,英雄与美人的故事在这里传唱。真善美,执着与坚守,奉献与大爱,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宁乡人。
【声音】
崔雪雅我活得越来越精神
“周末我登台”全县群众文艺展演。(资料图片)
“伙计们,打柔力球咧,现在的生活是节节高,我们一起打柔力球啊……”近日,湘核华府健身广场上,一位七旬老太格外引人注目,她一身白衣白裤,衬着一头雪白的头发,宛如“神仙奶奶”。
她是304地质大队家属崔雪雅,酷爱文体活动,打太极、跳广场舞、打柔力球等是她的最爱,“我教了10多个打柔力球的徒弟呢。”老人爱笑,动作轻盈,说话语速较快,看上去,记者怎么也无法把她和70岁的年龄联系起来。
“你莫看我这把年纪了,我照看孙子、洗衣、做饭等家务活样样在行。我每天做完这些活了,就来广场运动运动,多亏这些健身运动,让我活得越来越精神啦!”崔雪雅说完,动作娴熟地将手中柔力球在空中旋了一圈,感觉就像十多岁的少女踢毽子一样灵巧。
据了解,崔雪雅老人经常参加304大队组织的公益文艺表演,还曾多次得奖。“我一辈子是个‘喜乐派’,喜欢这些活动,现在政策好,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有老师教,有地方练,也有人来组织,幸福得很!”崔雪雅老人说。
张立山家门口看电影幸福
“坐在大门口看电影,感觉硬是幸福!”8月23日傍晚,家住坝塘镇沩乌村的张立山端着一杯热茶,坐在自家大门口,笑盈盈地盯着电影屏幕。
原来这是县文体广电局推行电影下乡工程,免费为广大群众送来的精神食粮。
看着电影,今年52岁的张立山感慨万分。“那个时候,打着火把爬几座山坡,看一场电影回来,要到大半夜了。”张立山说,那时没有其他精神文化生活,哪像现在家家有电视,每个月还能看上几场电影,“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看《小兵张嘎》回来,突然下起雨来,山路不好走,儿子只好骑在我脖子上,摸黑走山路不知摔了几次,整得一身都是泥。”说到这里,张立山自己忍不住打起哈哈来。“现在的人哟,硬是享福,看电影就在家门口。”
据了解,今年县电影公司在全县设立了东沩广场、富豪山庄广场等22个固定放映点,定期放映群众欢迎的影片。成立18支电影放映队,对29个乡镇400多个行政村按区域、路线和放映员实际情况,划分放映范围,每月保证群众能在家门口看上一至两场电影,全年共放映电影4000多场,观众人数达70多万人次。
记者手记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如今,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人们享受的文化大餐也日渐丰富。在我县,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百姓大舞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在这里唱歌、跳舞,享受生活的惬意。在城市,广场俨然成了大众的文化乐园,广场舞、弹唱、曲艺等多种表演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丰富的文化活动反映出了我县百姓生活的美好,以及更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一座城市的气质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绿草红花上,更多是写在每一位市民的脸上。一出出精品大戏走进基层、走进民众,一项项文化活动丰盈了宁乡百姓的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为宁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一座集三千多年历史文脉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文化大县、文化强县正在向我们走来……
宁乡县文体中心。(资料图片)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