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亲河实施增殖放流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文/图 本报记者 龚再蓉
12日下午,县城沿江风光带,市民李爷爷与一群老伙伴坐在掩映于绿荫里的凉亭中聊天。近几年,这些老人基本上每天下午都要到这里聚聚,在聊家常中增进感情。沩江水越来越清,景色越来越美,令人不由生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则是这些老人的一个深切感受,也是他们将日常相聚地点定在这里的一个根本原因。
多年来,围绕保护沩江母亲河这一主题,我县深入开展了系列整治行动。这些行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以得力举措和显著成效助推沩江流域综合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力促母亲河生态环境水平获得持续提升。在这些行动中,以等尤为备受关注。
系列行动,彰显保护母亲河力度空前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坚定决心与扎实举措,先后推出了西部治砂、全面禁止投肥养鱼、非煤矿山整治、规模畜禽养殖场(户)退养等系列整治行动,对母亲河的保护呈现出空前力度,收到了显著成效。
由于具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资源,加上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县西部挖山洗砂现象一度非常严重。2012年下半年,面对刻不容缓的现状,西部治砂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很快,人人参战、个个有责的强大合力得以形成,治砂工作得以强力推进。至2013年3月底,西部79家砂场全部关闭,复绿工作随即全面实施。这样,楚江水质的改善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恢复清澈的洪水源源不断注入沩江。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库、山塘内投肥养殖对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2013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禁止投肥养殖的通告,并出台《宁乡县退出投肥养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随后,随着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退投行动全面高效铺开。至2014年年底,县域范围内3座大中型水库,31座小Ⅰ型水库,129座小Ⅱ型水库,948口3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山塘全部退出投肥养殖。之后的监测结果显示,这些退投水域的水质达到饮用水源Ⅱ类标准,母亲河沩江的水质随之得以大幅改善。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非煤矿山开采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巨大代价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从2015年开始,对全县非煤矿山企业逐个检查诊断,率先在道林镇依法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并取得显著的区域性成果。随后,这一专项整治行动全面铺开,全县非煤矿山全部停产,地貌、植被恢复等工作快速跟进。2016年8月至9月,我县开展声势浩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中宣传教育月活动,得到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全县非煤矿山整治氛围进一步浓厚,专项行动得以更加深入开展,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我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限期退出养殖的专项行动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至2016年6月30日,“一江一线”194个规模养殖场(户)全部退出养殖,第一阶段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这些规模养殖场(户)退出养殖,为全县减少畜禽粪污排放12.6万吨。至今年4月,第二阶段“三江两线一园”的119 户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也如期退出养殖。
一组镜头,展示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是上述系列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全力构筑母亲河保护屏障的过程中,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纷纷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如下一组镜头,便是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充分展示。
镜头1
“肯定支持。舍不得也要拆,大家都不搞了,我肯定也不洗了。”2013年1月22日,沙田乡双溪村刘家组一洗砂场业主刘建阳如是说。经过4天努力,他与所请的人一起动手将自己所经营砂场的设备设施全部拆除。在之后的一个星期内,该砂场地形地貌得以恢复,复绿工作也随之展开。
镜头2
2014年8月19日,我县召开整治投肥养殖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发布《宁乡县整治投肥养殖专项行动方案》通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在水库、山塘、河、坝、湖泊内进行投肥、投饵、投药养殖行为。水务、环保、畜牧、公安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表示,立即拿出更加得力的具体措施,全力配合整治行动的展开。
镜头3
2016年5月27日,黄材镇新桥村九组,村民闵友元将建在沩江重要支流涓水河旁的两栋猪舍拆除。这两栋猪舍的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至当天,该镇已有31户规模养殖户退出畜禽养殖,退出养殖的栏舍面积达9170平方米,退养猪、牛、羊数量近1500头,退养家禽数量近3万羽。
镜头4
2017年6月6日,全国第二个“放鱼日”,包括机关干部、渔民代表、环保志愿者、普通市民等在内,近200人在县城沿江风光带参与放流活动,向母亲河沩江放流青、草、鲢、鳙鱼苗400万尾。至此, 我县已连续六年在沩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活动现场,52岁渔民周海波高兴地说:“河里的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如今能经常打到上十斤一条的鱼。”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