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姚太保热心公益感染众邻里
凌晨5时半,姚太保就开始清扫路面了。本报实习记者 张奇涛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邬艳)今年70岁的姚太保,是一位做事“做惯了”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闲不住”,不做点事,他总觉得很不自在,总想要做点事,要继续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
“从小事做起,勤劳写人生”“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我最快乐”这两句话是姚太保的行事格言。他笑呵呵地说,做事按着这个来就对了。
十年扫地不求名
凌晨5时半的金亭路,只有一丝微微亮光,勉强可以看见路面。当大家还在睡梦之时,已经洗漱完的姚太保拿着他的清扫设备,开始清扫街面了。
此时的街上,除了偶尔有几位赶早的行人路过,很安静,扫把扫过路面的“刷刷”声听起来特别清楚。不多一会儿,姚太保就扫出了一大堆纸屑、树叶。“这两年路面干净了不少,大家都自觉多了,不再那么乱丢垃圾了。”姚太保边扫边说,以前金亭路是无人管地带,卫生状况极其不好,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整洁多了。“我一般都是早上5点多就过来扫,就想着早点扫完,一是清扫难度小,安全些;另外一个是,别人过来的时候就能看到非常干净的路面。”
原来,以前金亭路由于长期无人打扫卫生,不仅纸屑垃圾遍地、杂物零乱堆放,小孩随地大小便更是常事,不仅影响出行和形象,到了夏天更是臭气弥漫,严重影响生活,与城市文明极不相称。2007年,退休后的姚太保将目光放到了这条路上,琢磨着要“治治”这条路。随后,他买了扫把和撮箕,“承包”了这条480米长路的清扫工作。
“别小看清扫卫生和整理杂物,事虽小,可是处理起来还是很麻烦的。”姚太保说,不要的杂物清理了,人家不会说什么;但是有的东西人家还要的,就要一家一家去找,找到物主,然后与他们协商好。假如没有问清楚,你给清理掉了,人家找起麻烦来,可不管那么多。
从退休至今,10年的时间,姚太保坚持在做这件事,清扫整理后的街道,变得宽敞干净,面貌焕然一新,邻里街坊看到后赞不绝口!环境变美,街坊支持,姚太保越干越有劲,风雨无阻,每周至少坚持清扫两次,扫把、撮箕都不知道用烂了好多。“不清扫的时段,我就去把路上的垃圾捡掉,反正就是要让路看上去干净。”
6时多,清扫完路面的姚太保一身已经汗湿,回家清洗了一下后,吃完早餐,闲不住的他又开始摆弄自己种的蔬菜。
种了蔬菜送邻里
姚太保喜欢种菜。他在不影响市容市貌的情况下,骑上摩托车,寻找远离市区的空坪隙地种上瓜果蔬菜。他种的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好,样样有丰收,不仅满足自己食用,还经常无偿供应邻居,特别是对那些外地进城打工者照顾有加。
除了在郊区找空地种菜,姚太保也利用家中的每一块空闲之地,种了很多蔬菜。“你看这是丝瓜、苦瓜,还有辣椒,我种的菜长势都非常好,老两口根本吃不完。”说起种菜,他一脸骄傲,总是说我的菜都是用的农家肥,又没打过农药,很好的。
吃不完的菜经常被送到邻里手中。胡先生在县城从事安装铝合金门窗的工作,由于任务繁重,经常无暇去市场买菜,吃饭总是凑合。得知情况的姚太保经常给他送菜,让他能吃上新鲜、绿色的蔬菜。“我又不拿出去卖,反正吃不完,就给他们送点。”姚太保说。对于姚太保的善举,胡先生非常感激,连连夸赞他是“大好人”。
除了送菜给邻里,姚太保对于身边的困难人士也非常关心,每次碰到有困难的人总是忍不住出手相助。在清扫马路的时候,听说附近有位叫谢文应的人做了胃切除手术者,家里没有固定经济收入来源,仅靠一个小卖部维持生活。他便马上给谢文应送去了200元,希望他能买点营养品。“钱虽然不多,但代表了我的心意。”姚太保说,平时周边的人一旦生了大病,我就会送200元钱过去,聊表心意。
除了帮助困难的邻里,平时他碰到乞讨的老年人、残疾人,在确认对方确实困难后便送上一些钱。“年纪大的和残疾乞讨人,我就会多给点,年轻的就少给点。”姚太保每次遇到乞讨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表示,也不怕被骗,说不定他们是真的困难,如果不是实在困难,谁会去乞讨呀!
好事,姚太保做过不知多少,他也没奢求过回报。他说,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共产党员理应传承并发扬光大,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友爱,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应该恪守铭记,不忘入党初心。
采访手记
聊天中,姚太保说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激情燃烧的年代,他将花样年华献给了部队,20年间他当好了战士,带出了好兵,受到过多次表彰。受伤转业后,他兢兢业业,年年被评为先进。如今,退休后的他,一把扫把扫出了金亭路的整洁,更扫出了周边住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他们不再乱丢乱扔,他们拿起扫把,至少将自己屋门口清扫干净。
年过70的姚太保,并没有刻意锻炼过身体,他只是将清扫路面的时间和种菜的时间当做了锻炼身体的时间。而这些行为,不仅让他身体健康,精气神十足,更是方便了周边无数的住户和行人,一举多得。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