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城、新家、新生活”,新城社区全面提质提档
▲小朋友们在文体健身广场快乐玩耍。本报实习记者 刘其洁 摄
社区开放了图书阅览室,一名小朋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本报实习记者 刘其洁 摄
□本报记者 龚再蓉 实习记者 刘其洁
在新城社区,今年69岁的陈淑林爱上了散步,每天晚饭后她都要去社区走上个把小时,感受社区浓厚的家文化气息。相比几年前,新城社区已经大变样:宜居宜业的家文化环境、便民利民的服务、文明祥和的家文化品质……整个社区随处都可感受“家”的味道。
美环境,提品质
建设宜居宜业之家
在新城社区,原本老旧的水泥路已变成崭新的柏油马路,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也成了社区里靓丽的风景线……2016年以来,新城社区以“用心培育家文化,努力打造群众幸福家园”为工作思路,将打造“新城、新家、新生活”美好家园作为工作目标,高标准、全方位推进社区全面提质提档,赢得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新城社区提质提档总计投资31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新建道路8950平方米,黑化路面13.1万平方米,新建地下管廊6035米,疏通下水道2158米,增建消防栓20个,新增停车位300多个,功能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为了使社区更宜居,社区还复绿空地山体8.7万平方米,美化围墙2900平方米。同时新建文体健身广场和占地10万平方米的社区公园,社区居民惬意地生活在“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休闲、购物、邻里小聚更便捷了,大家庭的氛围也更加浓郁。”在新城社区住了8年的陈淑林如是说。
优服务,提效能
建设便民利民之家
据了解,新城社区以拆迁安置人员、外来务工等人员为主,为此经常需要到社区办理业务。记者注意到,为了方便办理业务,新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共设立了9个服务窗口,社保、卫计、综治、文明创建、党员服务、未成年人工作等服务全覆盖。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还设置了居民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调解室、法律援助中心等办公、休闲场所,功能布局规范完善,真正做到“让干部多干事、群众少跑腿”。
为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项目,社区成立了“宁乡县社会组织实践园”,通过免费提供1500平方米工作场地等支持措施,吸引4家社会组织入驻,成功构建了“三社联动”服务模式,让居民舒心畅享新生活。其中“关爱空巢银发服务”和“温暖夕阳扶老服务”两个项目,通过开展上门服务、举办迎新联欢会、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为20位老年人提供长期专业的服务与帮扶,同时服务其他老年人200余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2014年社区还开设了老年教育网络课堂。今年74岁的余绍兵是网络课堂的主讲教师。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课堂上,主要以老年健康、旅游、养生为主,每周四上午定时开课。“刚开始的一节课只有10多个人,现在有100多个了。”余绍兵说,在他的学生中,最大已经86岁,最小的也有58岁,能和老年朋友在一起上课、学习,这让余绍兵满心欢喜。在他看来,老年课堂不仅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更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今年,得知一些老年人有外出旅游的心愿,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实现,社区于4月初组织党员志愿者和社工采取“一对一陪伴”的方式,帮助这些老人开心地度过了“花明楼少奇故居圆梦之旅”。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社区还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服务和引导。去年,德善青少年服务与发展中心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开设家长学校等活动,服务青少年500余人次。
淳民风,提素质
建设文明和睦之家
行走在500米长的新城路家文化一条街,“仁、义、理、智、信,温、良、谦、恭、让”等主题雕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生动形象地向来往的居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这种形式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很有感染力。”居民李志祥感叹道。据新城社区书记李隆通介绍,长期以来,新城社区一直处于村民变居民的转变过程中,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文化底蕴相对单薄,因而在社区的建设中注重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注重打造社区文化,深度淳化“家文化”内核,致力构建品质高端、品位高雅的文明新家。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忠孝礼德等传统文化社区还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平安小区”“文明楼栋”系列创评创建活动,广大居民纷纷参与,赛家风、扬家训,共促家文化氛围不断浓厚,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了多年社区干部的李隆通,对社区邻里关系可谓是深有体会,近来他发现,社区邻里纠纷明显少多了。
“以前可能连邻居姓啥估计都不知道,现在关系融洽了,见了面都会打招呼,有什么困难一起帮。”居民邓桂兵很有感触地说。目前,社区里的居民纷纷在小区内开展读书、健身等活动,赌博等不良风气少了,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居民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区也越来越和睦了。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