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淑兰
湘江有一条支流,叫沩水。
沩水上游宁乡县黄材镇,有一个在考古学上大名鼎鼎的小地方,叫炭河里。
作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学成就之一,中国考古学家已经论断:炭河里,埋藏着一个已经消逝的久远、神秘、足以让世界为之震惊的中华古代文明———“炭河里文明”。
古城建设拟投入25亿元左右
一件国宝名扬天下,一处遗址记录古人,一座古城见证沧桑,一段历史传承千年。炭河古城建设,就在这块土地上展开。按照总体规划,炭河古城建设拟投入25亿元左右,规划控制面积86000亩。其中核心区建设面积1800亩,投入约15亿元,包括“西周遗址、西周博览、西周王宫、西周渔猎、西周作坊”以及与之配套的4600亩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青羊人家”和南面8万亩“西周森林”。
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同在,共同感受那3000年前的西周盛世、领略那风光旖旎的西周风情。在致力于文物保护、精准扶贫、生态开发的基础上,炭河古城的建设,将传承和演绎城墙和宫殿的故国方城,铸就和重现炭火与青铜的别样年华……
西周古阙,这里是进入炭河古城的第一印象,断壁残垣、破败雄浑、一抹残阳、烽火燎望……这一切都在静静诉说着大禾方国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边走边看,兴奋激越之心在心中激荡,难以抗拒的历史豪情已油然而生。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全景图。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炭河古城城墙。均为李锋摄
城墙城楼采用圆形夯土建筑
城墙城楼,这里采用圆形夯土建筑,宏伟大气。传统的生土夯土墙以世界各地生土特有色彩,在机械或手工的、夯实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夯土机理,独有古朴的风格备受建筑师的青睐,曾经是世界最主要的建筑形态,后因混凝土的产生而衰落。近年来,现代夯土墙以回归自然和节能环保等因素在欧美等地又重新流行,重塑各地的特色传统文化符号。就地取材,生态环保;传统工艺,和谐造景,炭河古城的夯土构造物达2万多方,将是全国最大的夯土工艺建筑群。
西周王宫,这里采用夯土、木构、茅草、砂石等天然材料,构建一座庞大、质朴、极致的仿古建筑群,真切地还原一个3000年前的宫殿。透过这些宏大而简约、高贵而安详的远古建筑,想象着祖庙祭典、社稷论政,可以清晰地感受古代匠人构筑殿宇的智慧与谋略,体验远古帝王生活的奇异与荣华。
西周作坊,这里一群技艺高超的青铜匠人正在有序劳作,在信仰与智慧的支撑下,古人们将金属、黄土、水火这些简单的元素混合杂糅、千锤百炼,终于铸就出3000年后仍然让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物。而建成后的这里将成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青铜器DIY空间场所。在这里,您可以自己亲手制作,或与朋友们、亲人们分享制作青铜器的乐趣。
还原古围渔狩猎生活场景
西周渔猎,这里还原古人刀耕火种、围渔狩猎的生活场景。那看似原始的生活方式,其实更能体验大自然的生存魅力,更能寻找人类归属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一个模仿远古朴素、单纯、原生态的户外乡土空间。打鱼、捞虾、种田、采摘……暂别现代文明的喧嚣,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
西周森林,这里巍巍高山、漫漫林海,遮天蔽日的古木、陡峭蜿蜒的小径,所有的想象力将被激活,所有的猎奇心将被满足,探险、攀岩、寻宝、露营、静思、休闲……这里将是探险者的乐园,思想者的梦幻天堂。
西周博览,这里以四羊方尊外形为元素设计建造的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已全面建成并开放,文物库房馆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文物200余件。炭河里文化与文明将在这里深入地展现。上千件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陶器,将用铁一般的证据,打开封存千年的秘密,全面展示湖湘大地上曾经的伟大与辉煌。
西周遗址,这里是1300亩的国家一级文物红线保护区域。土层、瓦砾、碎片、墓葬……那寂寥破败的古城遗址,斑驳零落的远古岁月,只有飞沙走石的黄土小道能知晓,只有萋兮斐兮的大山森林能懂。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