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泄洪及时,老灌塘下游的150余亩农田并未受损,迎着阳光长势正旺。
官桥河内,挖机正在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图片均为本报实习记者 刘其洁 摄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其洁)7月20日上午11时许,骄阳似火,烈日炙烤着大地,室外温度近40℃。尽管如此,夏铎铺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并未停歇,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复原绿化带……一路上,处处可见重建家园的火热场景。
“一二三,起。”在夏铎铺镇香山新村老灌塘旁,10多位村民正齐力修复山塘基。在7月1日的暴雨中,山塘水位暴涨,时刻有溃堤的风险。而在山塘的正下方是全村五个组150余亩水田,一旦溃堤,水田将全部被淹,后果不堪设想。来不及多想,村干部带领村民紧急将山塘破开一个口子泄洪,才得以保全山塘。
虽然保住了山塘,但山塘基受雨水冲刷严重。7月5日,洪水退去后,当地村民自发前来加固山塘基,朱亚军就是其中一个。在施工现场,他把几吨重的巨石凿开,然后徒手将其滚入塘基旁,最后再进行手工堆砌。
在香山新村村委会前的官桥河内,一辆挖机正在疏浚河道、加固河堤。蜿蜒的官桥河经过了龙福新村、凤桥社区、香山社区等8个村(社区),承担着这些地区的农田灌溉任务。“预计一个星期能修复完工。”现场一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农田用水紧张,必须加快重建。
在凤桥社区的企石港河畔,一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党旗下方,20余名当地党员带领着群众,顶着烈日在修砌河堤。据了解,在洪灾中企石港河仅在凤桥社区范围内就有4公里河堤受损,河道旁的绿化带也受损严重。7月3日洪水渐退,当地干群开始自发修复河堤。68岁的李关是一名已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头戴斗笠挥动着手中的铁锹,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并不服老。“我是党员,要带好头,大家都出点力,再大的问题也会解决。”
在宁韶公路旁的“俏农女”,3000多亩地里涵括了生态套养、蔬菜种植与储存、水稻种植等多个项目。负责人喻彩飞告诉记者,洪灾当天菜地全部被淹。洪灾过后每天组织50到100人进行补耕补种、清淤和消毒工作。“现在80%的菜地已经恢复生产,每天可以产出5000斤左右蔬菜。”喻彩飞笑着说。
据了解,在此次洪灾中,夏铎铺镇3578人受灾,倒塌房屋259间,农村公路中断28条,供电中断12条,损坏堤防54处4090米,损坏水闸38座,冲毁塘坝126座,损坏泵站2座。
灾害发生后,夏铎铺镇立即设立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专设5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全镇灾后重建的房屋、交通、水利设施恢复、卫生防疫等方面工作。同时,该镇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和验收制度,镇纪委、财政、水利及所在村(社区)村民代表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监管,确保水毁工程高标准完成。据夏铎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纯介绍,目前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生产系统基本恢复,受损中断的公路也已全部通车。“全镇人民对灾后重建工作都充满信心。”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