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江,浸润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刘淑兰
沩江为湘江一级支流,因发源于湖南省沩山之旁,故名沩江。有南北两源,南源在扶王山西麓牛厂里,北源在宁乡、安化两县交界之灯窝寨大沙坪。两源汇于黄材水库后东流,接纳塅溪、黄绢水、梅溪、铁冲河、流沙河、粟溪、玉堂水、乌江、曾家河、沙河、化龙溪等水,流经沩山乡、黄材镇、双凫铺镇、大成桥镇、资福镇、回龙铺镇、坝塘镇、白马桥街道、玉潭街道、城郊街道、历经铺街道、金洲镇、双江口镇等13个乡镇(街道),至望城区注入湘江。全长144公里,县域长117.2公里,流域面积2430平方公里,县域2125平方公里。县城以下河床平均宽180米。黄材水库以上为上游,黄材水库至县城为中游,县城以下为下游,上游小龙潭和黄材水库建有水电站,中下游50年代中期前可全线通航,鸡子坝、太阳坝、沩丰坝建成后,航运受阻。共有大小支流99条,其中主要支流12条。
沩江是宁乡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润泽了流域内成千上万的人民。同时,她也是一条历史的河流,款款流动着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无穷内涵。
沩江是古韵文化的圣地,宁乡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都诞生在沩江流域。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学者胡宏来我县讲学时,在沩江边的朱良桥道山建立了宁乡第一所书院灵峰书院。南宋理学家张栻“幼学曾师事胡宏,从之问学”,表明灵峰书院在当时培育人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胡明善在玉潭创建玉山书院。明代末年,因兵祸频发,书院被毁。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恢复书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山长周在炽与宁乡耆宿周岸斋等认为这地方“玉潭横带,泻碧于前,龙凤斜骞,葺翠于后,龙溪绕其右臂,狮峰键其下关,近抱楼台,远凌天马,居然一名胜地也。”因此将玉山书院更名为玉潭书院。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为纪念张南轩(张栻)及其父张浚,下诏在官山创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南轩书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同治年间,枫木桥十亩丘人刘典升任浙江按察使,感到家乡书院废置已久,而培育县内学子又很有必要,于是与曾敬庄、罗翊、潘夏亭、王霖等耆宿商议,倡修云山书院,书院位于横市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云山书院改名云山学校。1909年,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在此任教。辛亥革命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也先后在这所学校任教过。1917年,毛泽东作农村调查时,也曾在此和何叔衡晤面,一道研究农村调查,切磋革命方向,传播马列真理,散播革命火种。1983年,云山学校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沩江是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沩山毗庐峰下的“敕建什方密印寺”,是不折不扣的千年古寺。这里诞生了“密密相付,心心相印”的密印佛法和“农禅为本,顿悟渐修”的沩仰宗。公元807年,晚唐,南岳灵祐禅师得知沩山是块“莲花”形风水宝地之后,不远千里而来,自沩水而上,行至毗庐峰下结草为庐,与猿为伴,弘扬佛法,参悟出闻名世界、佛教三大经书之一的《警策篇》;后得相国裴休相助,奏请唐宣宗建“敕建什方密印寺”于山中,创宗立派。自此,以沩山密印寺为中心,沩仰宗远播台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首、东亚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而沩山更化身为一座智慧之山。
沩江是青铜文化的摇篮,四羊方尊的破土而出惊艳了青铜文化,成为楚沩深远历史的一颗明珠;炭河里遗址的惊世发现丰富着古朴史册,成为专家学者探寻的一方宝地;2000余件青铜国宝的出土震惊了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中国青铜文化之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2000多年前,站在长江边的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也许,昔日站在黄材河与椴溪河交汇处的,就有那四羊方尊和人面方鼎等青铜器的主人吧,不知当时的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慨叹?
沩江有民间文化的传承,折射地方艺术的道道霞光。看龙灯进万家门,是沩江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庆贺之事;听花鼓戏声声脆耳,是沩江两岸乡亲村民的闲暇之乐;欣赏皮影戏旋转跳跃的栩栩形象,是沩江两岸群众百姓的独特享受;宁乡山歌、宁乡小调,汇成多彩生活的元素;沩水轻流,两岸歌舞翩翩,沩山茶叶润入万家心田;花猪肉、口味蛇等美味令人留恋不舍,沩山豆腐、黄材香干纷纷端上城市餐桌。来自民间的就是大众的,产于地方的就是世界的。这些普世而生的艺术精粹,这些生根发芽的民间文化,就是母亲河安宁、祥和、幸福的最佳佐证。
沩江有众多的风云人物以智慧与勤劳,把敦厚、好学、顽强不息的秉性和本土文化传承并推向另一个高度。早在五代,就有高僧齐己(860-937),以号“诗囊”著诗闻名全唐,著《白莲集》等,今《全唐诗》录其诗十卷。裴休唐大中十年(856)任节度使,节镇潭州(今玉潭镇),曾捐资灵佑禅师奏建沩山密印寺。易祓,宋淳熙十二年(1185)状元,官至礼尚书,封宁乡开国男。有《禹贡疆礼记》《周易总义》《识山楼集》数十种著述传世。明清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清经学家王文清,清史学家黄本骥,有宁乡“革命摇篮”之称的云山书院校长王凌波……一代一代的文人学子与革命志士,奠定了沩江人文历史的雄厚根基。
站在沩江河畔,鸟瞰滔滔江水,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脉文化一方山水,千余年的历史沿革、千余年的时光冲刷,为母亲河存储了数不清的生动记忆和文化印记。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保护好母亲河,让母亲河的天更蓝、水更清!
溯游而上
□刘怀彧
从空间里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密印禅寺千手佛的抚慰
从时间里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四羊方尊三千年的酒香
从陆地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花明楼上清风习习
从水路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沩水之源泉水叮咚
在酷热里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香山竹海清凉盖地
在寒冷中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灰汤温泉暖浪袭人
在餐桌上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花猪擦菜煎豆腐
在歌厅里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鸟唱蛙鸣鸡叫声
在职场上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唐相国宋状元
湘军大将旌旗猎猎
从梦境里溯游而上
你会遇到老屋场胞衣地
对子花鼓哇啦哇啦
我们走得太快
我们走得太久
现在让我们拖一拖时间的后腿
让我们溯流而上
去炭河古城 看来时路
去道林古镇 访旧时光
去玉潭老街 品慢生活
我们不要那么多新的住址
我们更需要一个心的住址
现在让我们牵着乡音母语的衣角
让我们溯游而上
回到乡愁的起点
回到安宁之乡
在这里 再来一回
轻轻摇摆的童声合唱
沩江之殇
□胡雅婷
在江边行走,欣喜或者忧伤
像双刃剑。一面花开百里,一面寒光闪闪
江水无法洗出自己的风采,任人涂鸦
江底深黑,沿岸臭气熏天
想取一处入镜,该是蓝的天
成群的鸟与欢欣的我
为此,只好拍挤出笑的脸
像用美好的形容词堆砌
这种勇敢,值得赞美
潮涨潮落。江洲易变。我要在这里屹立多久?
(而这样的存在,多么无奈)常看到某些事物叫不出名字,便请教父亲
我代他向世人道出一些秘密这样的关系保持了许多年,日渐走向消亡
就像这条江。江潮早已瘦弱,
裸出无数滩头,白骨皑皑
江上的灵魂游荡不安,一批接着一批倒下
岸上硕大的树倒在时光中,苔藓长进它的骨骼
铁船被废弃,载不动一寸光阴
我曾做过中流砥柱
它日,我若不在,谁代我道出
不为人知的秘密?
保护母亲河,我们不曾停歇
□本报记者 龚再蓉
多年来,在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围绕保护沩江母亲河这一主题,全力开展系列整治行动。这些行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以得力举措和显著成效助推沩江流域综合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力促母亲河生态环境水平获得持续提升。在这些行动中,以西部治砂、全面禁止投肥养鱼、非煤矿山整治、规模畜禽养殖场(户)退养等尤为备受关注。
2012年至2013年,一场治砂攻坚战全面打响
镜头 1
“肯定支持。舍不得也要拆,大家都不搞了,我肯定也不洗了。”2013年1月22日,沙田乡双溪村刘家组一洗砂场业主刘建阳如是说。经过4天努力,他与所请的人一起动手将自己所经营砂场的设备设施全部拆除。在之后的一个星期内,该砂场地形地貌得以恢复,复绿工作也随之展开。
由于具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资源,加上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县西部挖山洗砂现象一度非常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在西部山区,因挖山洗砂毁掉森林植被近1000亩,田坪水库每年淤积泥砂量达10万立方米,水位一降楚江便成“黄河”。
2012年下半年,面对刻不容缓的现状,西部治砂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整治非法采砂洗砂工作领导小组,县纪委、水务、国土、林业、公路、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还人民群众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财富。很快,人人参战、个个有责的强大合力得以形成,治砂工作得以强力推进。至2013年3月底,西部79家砂场全部关闭,复绿工作随即全面实施。这样,楚江水质的改善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恢复清澈的洪水源源不断注入沩江。
2014年,1100余座水库、山塘全面退投
镜头 2
2014年8月19日,我县召开整治投肥养殖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发布《宁乡县整治投肥养殖专项行动方案》通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在水库、山塘、河、坝、湖泊内进行投肥、投饵、投药养殖行为。水务、环保、畜牧、公安等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纷纷表示,立即拿出更加得力的具体措施,全力配合整治行动的展开。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库、山塘内投肥养殖对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在退出投肥养殖之前,全县年投肥总量超过70万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有害细菌繁殖增长过快,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导致县内水体水质整体下降。
2013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禁止投肥养殖的通告,并出台《宁乡县退出投肥养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3月14日,县人大对原偕乐桥镇境内康宁水库和原枫木桥乡境内洞庭水库禁止投肥养鱼工作进行检查。自此,全县水域治理拉开大幕。
2014年7月,县人大农工委联合水务、 环保、畜牧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我县12个乡镇20余座水库、山塘、湖泊进行暗访和调研,进行水质抽样检测,为随后展开的退出投肥养殖专项行动做好充分准备。8月19日,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随后,随着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退投行动全面高效铺开。
至2014年年底,县域范围内3座大中型水库,31座小Ⅰ型水库,129座小Ⅱ型水库,948口3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山塘全部退出投肥养殖,水源提质迈出关键一步。之后的监测结果显示,这些退投水域的水质达到饮用水源Ⅱ类标准,母亲河沩江的水质随之得以大幅改善。
2015年至2016年,全面整治非煤矿山
镜头 3
2015年6月17日,县水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行动小组,在进行全面调查取证之后,对道林镇的12家非煤矿山企业下发了关停通知。这12家非煤矿山企业,包括4家矽砂矿,8家石场、石灰石和白云石,开采规模最大的达20万吨,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这12家企业中,均存在“未申报水土保持方案、防止水土流失措施未到位”等问题。
2016年9月5日,老粮仓镇原楚江村五组党小组长王子华在检查当地一处采石场的隔离设施,确保该采石场整治到位。资料图片
我县的众多非煤矿山,在一定时期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这种以牺牲环境为巨大代价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继续以地生财还是放弃杀鸡取卵?就此,县委县政府守住青山绿水的意志坚如磐石。
2014年,我县被国家安监总局列为全国非煤矿山攻坚克难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成立“非煤矿山攻坚克难领导小组”和综合执法队,全面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从2015年开始,对全县非煤矿山企业逐个检查诊断,并率先在道林镇依法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当年6月1日,在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我县公路、国土、安监、环保、林业、水务、 国税、地税、交警等9个部门进驻道林镇,对毁山采砂采石的非煤矿山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克服重重阻力之后,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显著的区域性战果。随后,这一专项整治行动全
面铺开,全县非煤矿山全部停产,地貌、植被恢复等工作快速跟进。
2016年8月底至9月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县开展声势浩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中宣传教育月活动,得到了全县广大党员积极参与。随着学习、讨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县非煤矿山整治氛围进一步浓厚,专项行动得以更加深入开展,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2016年起,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户)限期退出养殖
镜头 4
2016年5月27日,黄材镇新桥村九组,村民闵友元将建在沩江重要支流涓水河旁的两栋猪舍拆除。这两栋猪舍的总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至当天,该镇已有31户规模养殖户退出畜禽养殖,退出养殖的栏舍面积达9170平方米,退养猪、牛、羊数量近1500头,退养家禽数量近3万羽。
粪污治理难度大,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根本因素。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县于2016年初全面启动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限期退出养殖的专项行动。
我县禁养区划定范围包括:县人民政府划定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县城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及缓冲区、各乡镇主要集镇规划区及其以外的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工业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小Ⅱ型及以上水库、库容5万立方米骨干山塘周边陆域500米范围;沩乌楚靳四大水系县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500米范围;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范围;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我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限期退出养殖的专项行动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实施。至2016年6月30日,“一江一线”194个规模养殖场(户)全部退出养殖,第一阶段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这些规模养殖场(户)退出养殖,为全县减少畜禽粪污排放12.6 万吨,大量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制约地方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其中,沩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规模养殖场(户)的退出,就安排在第一阶段,并且全部如期退养。至今年4月,第二阶段“三江两线一园”的119 户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也如期退出养殖。目前,剩余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户)退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全县禁养区内无规模养殖。
2016年3月,沩江流域内的黄材镇青羊村,一个8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被拆除。资料图片
战洪,让我们站在一起
□本报记者 刘汉光
城管局应急队员在正龙古街转移被困群众。资料图片
雨,暴雨!持续暴雨!持续特大暴雨!
6月22日至7月1日,一场接一场的瓢泼大雨,让宁乡遭遇了有气象记录60年以来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过程。
楚沩大地遭遇超历史极值强降雨袭击
“这样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在宁乡、甚至在长沙都是罕见的。”一位老气象人向记者感叹。据其介绍,这场给宁乡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降雨,主要有降雨强度特别大、降雨间隔距离短、洪水组合不利、湘江高水位严重顶托四大诱因。他告诉记者,本轮强降雨导致县城最高洪水位达44.45米,相应最大洪峰流量达5800立方米每秒。全流域洪峰流量超过100年一遇,局部地区降雨超过200年一遇。超过1969年51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峰值。同时,强降雨间隔距离短,更使严竣的汛情雪上加霜,6月22日至25日,县域内过程雨量平均为178.9毫米,最大降雨达243.5毫米,降雨超过200毫米的乡镇达到10个,尤其是6月30日到7月1日,全县平均降雨达到218.9毫米,最大降雨达305.3毫米,降雨超过200毫米的乡镇达到24个。“在短时间内经一轮暴雨和一轮特大暴雨的持续侵袭,导致含水原本就已经饱和的土壤基本再无消纳能力,地下水入渗少、汇流时间短等不利因素叠加,造成了巨大的地表径流。”据介绍,“6·22”和“6·30”两轮降雨都是在全县范围内普降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导致沩江、楚江和乌江三条河流的洪水组合不利,洪峰出现了叠加,导致形成了巨大的流域性洪水。而在“6·22”洪水前,湘江流域遭遇大到暴雨,导致中下游水位长期处于超警戒水位,甚至超保证水位状态下运行。在我县的这两轮强降雨中,由于受湘江高水位运行的影响,导致沩江水位流速缓慢,影响洪水下泄。在多种原因的累积、叠加下,最终短时间内形成流域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以一万的措施全力应对洪涝灾害的发生
“只有以一万的措施,才能防止万一的灾情!”针对6月下旬以来的严峻防汛形势,县防指枕戈待旦,主要负责人不眠不休,一线调度,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有关“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的指示要求。
6月下旬以来,县四大家领导即根据一场强过一场的强降雨,多次召开防汛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县委书记周辉在会上强调,防汛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到位”“八个坚决杜绝”。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督查到位、救灾到位;坚决杜绝山体滑坡、在建工地、涉险路段、危房垮塌、堤坝溃决、违法企业、高空坠物、抢险救灾等造成的人员伤亡。
此后,一道道根据雨情、汛情下达的“金牌令”源源不断从县防指发出,在不断筑牢广大干群思想堤防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每道堤防、每个水闸、每座山塘水库的防汛措施。6月22日,县防指下达沩丰坝水闸泄洪通知;6月24日,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周辉现场督查化龙溪沿线防汛工作,王雄文组织召开防汛工作调度视频会议;6月25日,县四大家领导专题研究防汛工作,传达学习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有关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提出了“拆违、筑堤、腾退、开坝、截流”的工作要求,督促各乡镇(街道)、防指成员单位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人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6月26日,周辉实地查看沩江水位、沩丰坝泄洪、东沩溪城区排水情况,要求确保沩丰坝泄洪畅通;6月28日,县防指通知黄水局在强降雨之前采取科学截流措施,减少黄材水库干渠进入化龙溪、朝阳溪、东沩溪的水量,调度沩丰坝开闸运行,采取筑堤等方式提高城区溪河防洪能力……
6月30日,针对日趋严竣的的汛情,县委县政府在专题组织学习和传达长沙市防汛工作调度会会议精神的同时,县委书记周辉,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雄文冒雨现场查看国有企业老厂矿区汛期安置工作,现场督查“四溪一渠”、重点地段防汛情况,现场指导横市、大成桥、煤炭坝、坝塘等重点乡镇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当晚,周辉组织召开全县紧急防汛视频会议,提出了“五个到位”“八个坚决杜绝”“十大要求”等措施。周辉强调要求,各相关单位要加强指挥调度、加大巡堤查险、切实防范地质灾害发生、快速处置城区内涝、科学调度水库泄洪、避险转移群众、加大排查除险、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做好电力保障供应、认真做好救灾补损工作。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让原本温驯的沩水如脱缰野马,从上游一路咆哮着冲撞而下,沩江宁乡站水位一度达到44.45米,洪峰最大流量达6180立方米/秒,比1969年的最大流量还多出了1020立方米/秒。一场凶猛的流域性洪水向楚沩大地席卷而来。
险情就是命令,全体县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闻汛而动”,迅速按早已经制订的防汛工作预案,赶赴抗洪抢险救灾一线。
“要争分抢秒,不惜一切代价全力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将灾难和危害降到最低!”
面对其势汹汹的洪水,县四大家领导、各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县防指工作人员,毫不犹豫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哪里有危险,他们就赶赴哪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灾难面前,他们完全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从珍洲坝到沩丰坝,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区到沩山,周辉七天七夜奔走在抗洪处险的路上。从6月30日晚上开完会商会,王雄文就赶赴宁乡东南部和中西部,日夜奋战在现场指挥受灾群众转移战斗中。还有一些县领导和老同志,10多个小时里,站在洪水中指挥调度冲锋舟转移群众,戴中亚、刘亮、喻亚军、邓杰平等全体县领导通宵达旦守在一线现场指挥调度,日以继夜,驰而不息。
面对特大暴雨洪灾,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社会各界尽倾其力,伸出大爱之手;广大群众不等不靠,自救互救;全县上下纷纷行动,积极启动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大家团结一心,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6月30日玉潭街道学庵社区启成幼儿园120名被困幼儿大转移,7月1日晚珍洲大坝一艘满载12名受困群众冲锋舟的大营救,7月1日资福3名临产妇向县人民医院的大转诊,7月1日人民路、白马大道、楚沩路、风光带沿线等区域被困群众的大转移……
灾情发生后,全体县级班子成员按照分片安排,就地靠前指挥;全县各级各部门遇险不乱,按照应急预案和县防指调度,克服电力、通信、交通中断等困难,分头行动,抗洪救灾。6月30日至7月3日,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指始终把安全转移人员、搜救被困群众摆在抗洪救灾工作的第一位,先后发出救援指令数千条,调度沩乌楚靳等河流沿线乡镇(街道)组织转移群众8万多人;指挥调配冲锋舟、橡皮艇100多艘,出动救援人员数万人,成功搜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7000多人。在营救受困群众的过程中,武警官兵、消防战士、人民警察、各级干部、义工志愿者和党员群众等所有同志,风雨同舟、英勇无畏,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抗洪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