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城管系统抗洪抢险及灾后重建系列报道之三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本报记者 刘汉光 通讯员 左雪冰)
2017年7月发生的这场超历史洪灾和山洪地质灾害,注定让140万宁乡人民铭记;从7月2日打响的这场抗洪抢险救灾战役,注定让宁乡环卫人经历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考”。
半个被洪水肆虐的宁乡城,让淤泥、垃圾和废弃物掩盖了美丽的容颜。
如何还我们一座干净整洁的城?承担着全城698万平方米清扫保洁的宁乡环卫人,迅速做好了清洁打扫的准备。一场灾后恢复的环境清整战火,迅速被这支1600多人的城市美容师点燃、烧旺!
清洗金南路路面。
对花明路进行清理。
全城大清理 这是一场日夜不停的鏖战
当清晨的太阳照在乌黑发亮的沿河路,再将光辉反射到市民幸福的笑脸上时,也许谁也不愿相信,14天前那场历史罕见的洪水,曾让这里成为泥浆盈膝,满地狼藉的重灾区。然而值得让人庆幸的是,那种满目疮痍的记忆,只在人们的心中作了短暂的停留。
就在7月2日上午,当洪水尚未完全退去时,这里的环境清理战役就打响了,1600多人的环卫力量分成六组,被迅速部署到各受灾主干道。面对昔日繁华的街道被淤泥、垃圾、杂物覆盖,“城市美容师”们的强烈使命感油然而生,驱使他们挥汗如雨,昼夜奋战。
为了加快速度,扩大战果,尽快还宁乡市民一座洁净美丽的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环卫局紧急组织的2000名农民工参战,各街道、部门、社会组织动员的4000名志愿者力量随后参战,由各单位、企业自发贡献的2000台专业设备参加……沿河路、楚沩路、白马大道、人民路、玉潭路、龙溪路、八一路等受灾严重的主干道,人员越聚越多,清整的力度越来越大,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家都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让这座原本美丽的城市浴火重生。
“从2日上午起,在后来的6天5夜中,我们一直都是通宵达旦的加班,全机关近300名干职工除了值班员和炊事员,全部投入到清整一线。”据该局党委副书记胡浩介绍,从路面清理战役打响的那一刻起,局党委就提出三条铁律:全局所有人员全部到清整一线;所有人员除家里亲人亡故,否则一律不得请假;人员必须全时段在作业现场,包括吃饭和休息,督查组随时督查。纪律严厉得有点不近人情,但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
在副局长张海滨看来,克服一切困难,迅速完成受灾街面的清运、清扫、清理,就是一名环卫人的本份与担当。他告诉记者,自己从7月2日离开办公室,在此后的6天5夜,和很多一线的同志一样,几乎就没有合眼,在办公室停留的时间没有一次超过10分钟。“也不知怎么的,身上就憋着那么一股劲,几天几夜不睡觉都没事,也许这就是使命感激发出来的巨大工作能量吧。”张海滨告诉记者,7月4日一清早,他带队人民南路完成清理时,太阳初升,路上行人稀少,自己站在洒满阳光的道路最中间,望着干净整洁的马路伸向远方,心中升起的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几天几夜不曾合眼的疲倦瞬间一扫而空。
在沿河路、八一路、东沩路、人民路、滨江路、玉潭东路、白马大道、楚沩路、宁黄路、龙溪路等受灾主干道打响歼灭战的6天5夜,局长肖村安既当指挥员也是战斗员,一直沉在一线,和员工一起铲垃圾、冲地面、吃盒饭、坐地板,一线同志不分昼夜的辛劳也看在眼里。“1600多人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仅清运垃圾就达16000余车次,共计11万余吨,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环卫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据肖村安介绍,正是在这种想想都不容易的战斗精神的支撑下,截至7月12日上午,该局共清理垃圾16000余车次11万余吨,铲吸泥浆400余车1600余吨,清洗主次干道路面300余万平方米,城区受灾路段已经实现无积泥、无污水滞留,到处清清澈澈,街沿石下见白线,主路上见双黄线,人行道见本色。背街小巷清理也接近尾声,群众对此高度肯定。家住玉潭东路义乌小商品城后面,下肢残疾,靠轮椅出行的陈海燕每天坚持上午、下午两次给环卫工人送茶水,“环卫工人很辛苦,不容易,谢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在水退后第一时间清理沿河路淤泥。
全城大会战 这是一场体现担当的比拼
这场灾后环境清整战役,持续时间之长,工作任务之重,条件之艰苦,让一些“特别敢吃苦”的老环卫人都感到咋舌。但这支由环卫局近300名干职工引领,欧德、宏祥等多家社会保洁公司参与的队伍,硬是以钢铁般的意志,挑起了这千斤的重担。
1600多人,由局班子6位成员率领,分片负责,逐路打响“歼灭战”,每条路都是一个样板,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即使通宵达旦的奋战,即使玻璃划伤了手、钉子刺伤了脚,即使水泡垃圾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即使长期穿在雨靴里的脚丫子被焐烂……大家意志如钢,从没有人叫苦叫累,没有人轻伤下火线,共产党员、局领导、中层骨干总是冲在最前面,没有谁愿意向灾难低头,没有谁愿意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大家都把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比作一场体现担当的大比拼。
“这些天,我真的只恨一天24小时太少!”见到垃圾清运队长兼驾驶员刘文武时,这个45岁的汉子一脸黝黑,一身泥泞,脚上一双沾满泥浆的皮鞋连黑色都已看不清楚。与他一起同坚守在烈日下、垃圾堆中的同事徐志钢告诉记者,从7月2日以来,他们基本上没有上床睡过觉,一天24小时都吃住在车上,最多一天运送垃圾达22趟,就是现在每天还有十七八趟。由于灾后垃圾都是大件,每次都要肩扛手抬将大件垃圾抬进收集箱内,劳动强度不知比原来大了多少。所有垃圾站基本是刚拖走一车迅速又满了,水泡垃圾发出的气味又不容长时间站内滞留,所以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刘文武还要负责近300台机械设备的调度,声音嘶哑了,手脚划破了,眼眶凹陷了,一脸疲惫。300多台设备,近500个人,478个垃圾收集点,62公里交通护栏清洗,让他根本就坐不下,睡不着。“不说别的,就是这些机械设备的安全,都让人神经长期绷得弓一样紧”。刘文武欣慰地告诉记者,持久战打到现在,能保证安全,能如期如质完成任务,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在这次行动中,很多志愿者战高温、斗酷暑,都在努力做事,清整是我们的本行,我们有什么理由示弱?”局质考办主任钟鹏从6月30日到仁和垃圾场参与处置山体滑坡,一直到7月9日都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他带着全室26人处处冲锋在前,成为一支特别有战斗力的突击队。副主任刘亚锋妻子临产,7月2日到医院做检查、办手续、住院都是自己完成的,此后自己照顾自己,直到7月6日孩子出生,他才问到妻子所住医院的病房,匆匆看上一眼刚出生的孩子,又回到工作岗位上。说起对家人的愧疚, 这个七尺男儿眼圈就红了。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和优秀典型,县环卫局6名带队参战的局领导班子成员,个个都如数家珍。比如家中有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当水淹到了二楼都无法去顾及的市容监察大队干部谢建强;在清整战役中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始终战斗在重任一线的李敏建、杨林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征收科职工张治国、刘赞、孙正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张燕、张海燕、曹焱、夏红灿、邓双飞;不知疲倦、充满正能量的姜滔、王正文、汪信、刘普照等。“正是这一群不计得失,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群体,才让宁乡市民很快又拥有了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局长肖村安自豪地说。
钢铁“女汉子” 一道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景
“不要以为我们只是端茶送饭的家庭主妇,不会抡锹掌盘的弱女子,我们要到一线去!”7月2日早晨7时,征收科副科长张燕在分配任务时毫不示弱,所在班组15个女同志被安排在人民路清理堆积如山的垃圾和废弃物时,要求局调度室安排两台后八轮装卸车、两台铲车,从上午7时开始,15个“女汉子”,全副武装,先把大件物品抬到铲车内,再用大铁锹铲除剩余垃圾和泥浆,10个男劳动力一小时才能装卸完12吨多的大卡,她们只用了50分钟的时间,至傍晚18时,她们15个人共完成了13台大卡的装载。雇请车辆的驾驶员门店业主说“环卫女同胞真的不简单,个个像拉犁的‘牛婆子’一样”。一天战役下来,她们一个个全身被汗水浸透,从头到脚满身污泥,旁人已分不清她们的脸庞。出于关心,县环卫局党委副书记胡浩对她们说:“今天晚上你们先休息,回家待命吧。”“男同志不休息,我们也不休息”,她们执拗地回应道。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人民路从农贸市场到盐业公司近千立方、共27车垃圾被她们全部清理干净,并完成了二遍清洗,她们中有脚被扭伤,有被玻璃划破手指的,有家中被洪水淹着还没有回家去看看的……
在一天一夜的清理中,张燕的脚踝扭伤,肿得像大馒头,领导劝她第二天休息,她说“我是带班的,还有一大段路没有清理”。7月3日,她用绷带捆绑后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对老宁横路进行清扫。
楚沩路
清整前
清整后
沿河路
清整前
清整后
本报实习记者 张奇涛 摄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