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宁乡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无论身在抗洪抢险一线还是在单位、家中,人们都时刻关注着前方的水情,更心系着抗洪一线上奋战的军民们。本报特刊发一组抒写抗洪救灾的诗文,与读者一起分享。
一起扛过枪的兄弟,可以托付生死;共同患过难的夫妻,可以执手终老;扶携创过业的搭档,可以荣辱与共……人就是这么一个感情动物,即便在纷繁复杂的俗世中迷失跌撞,却总想为心灵找寻一方诗意的栖息之处。
于是有人说,吾心安处是故乡。
而这七月伊始,来到《今日宁乡》三月余的我和这座传奇的城,经历了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彼此信任、相互鼓励、携手坚持,乃至同舟共济、生死相依。
于是我想说,已将宁乡当故乡。
6月30日,周五
黑云压城大雨倾盆。中午,将同仁们精心策划的撤县设市特刊报样送到了县委宣传部,带着美好的憧憬回了家,十岁的大宝冲上来就抱住了我,七个多月的小宝在摇篮里手舞足蹈,望着我咿咿呀呀,老婆热好了饭菜,一个长沙普通家庭的温馨场景,如斯一周一次地上演了。
然而,一夜暴雨如注,下得令人心焦。
7月1日,周六,为党的生日敬礼
沉睡的女娲忘记来补天,整个银河之水都在流泻。清晨,我摇醒了老婆,说必须要赶回宁乡,因为报社去年这个时候曾被大水淹过,我得去看看。老婆虽有一脸的不舍,踟蹰着递了把伞,但口里还是说去吧,千万注意身体啊。
灰暗的晨光中,玻璃珠一样结实的大雨滴,打在车窗上噼啪作响,雨刮器调到最高档,视线依然有些模糊。我驱车走到长常高速的岳麓收费站,发现车辆已经堵塞,于是转上金洲大道,却听广播说有个路段已漫水,只有改走319国道了。一路堵堵停停,平日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今天走了三个半小时才到报社。
一跨入报社大门,就感觉到了紧张和忙碌。在总编辑周小华的带领下,同事们将地势较低的网络部设备搬运到了会议室,并迅速组装好,进行信息收集工作。而记者们也纷纷奔赴防汛一线,尤其是6月下旬新招聘的几位实习记者,拿着采访本,挎着相机,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叮嘱道:“你们这是‘才穿军装,就上战场’,可要注意安全!”
中午,肆虐的雨神悄然隐退。
然而,咆哮的洪魔已然逼近。
很快,报社院子里的下水口开始倒灌,正在大家转移车辆时,水已盈尺,可见迅疾。而报社前的楚沩路和一环线交叉口,已经有数辆小车熄火瘫在水中。
下午四时许,接到采访部副主任吴晴电话,称白马桥珍洲段可能出现险情,我和采访部另一位副主任刘汉光挤上一辆越野车,迅速赶往增援。
现场已经拉起警戒线,围满了居民,有人哭泣着说水已淹过房子一楼了,有人嘀咕着还有细软未带,但更多的人在翘首期待,能够在洪水中返回的冲锋舟上看到熟悉的脸。
“来啦,来啦,来啦!这一轮救回来十多个人咧!”欢呼声在人群中响起,而冲锋舟还没有完全靠岸,就有后生伢子跳到浅水中,帮忙接过小孩,抱起老人,搀扶残疾者,迅速送上岸,以便冲锋舟能够再去搜救。
“姆妈,我中考成绩出来了,6A,可以上一中!”泥泞中跑来一个男孩,光脚丫撒着欢,一位胖嫂子狠狠地亲了他一口,高兴地喊道:“好崽咧!”周围人们的哄笑,暂缓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是呀,生活原本就交织着甜酸苦辣咸,五味杂陈全靠你去体会。
10时许,接领导通知回报社开会,无车步行,过数个路口,水漫及腰,11时半得返。期间,还听到我们的女记者周伟登上冲锋舟,深入抢险一线,被困洪水中三小时的事,所幸12时多被营救,真是揪心。
回到报社,水位时涨时落,一直等到两点来钟,看到水渐渐退去,才和周小华返回住处,此时住宿的楼里水电皆停,脱下滴着水的衣裤,倒头便睡去。
7月2日,周日
一大早,艳阳高照,心想不下雨就好。
采访报道的调度安排得满满当当,记者们按部就班地赶往目的地,各线口的采访要求接连不断,给手机带着充电器是必须的。
根据后来的了解,很多记者的家里也遭了洪灾。彭凤家里的店子未及搬走的货品损失上百万元,她的爱车也泡在水里;范婷老家在青山桥,洪水把她外婆的棺木都冲出来了;陶湘的老婆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司机罗科良才装修好房子,几万元新电器还没来得及安装就淹了;由于不少乡镇的通讯、道路中断,记者编辑和亲人们失去了联系……然而,大伙没有叫一声苦,没有请一天假,强忍住心里的伤痛和不安,全心投入到采访工作之中。
中午,赶往双江口闸坝湖堤垸采访,顶着烈日在堤坝上看到沿线旌旗猎猎,堤垸委的干部群众和各单位组织的青年突击队员,不断在巡查隐患,运送沙袋的拖拉机来往穿梭。一面党旗迎风招展,那动人心魄的艳红似乎在说,“看,这就是力量的源泉、团结的标杆!”
7月3日至5日
新闻采编工作是辛苦的,而且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记者采访起早贪黑,编辑值班通宵达旦,尤其在这个非常时期,报道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今日宁乡》每天清样时间都到了凌晨三四点,一天挤出个把小时睡会觉,翻身起来又要全力以赴。
暴雨之后便是骄阳,天气可谓水火两重天。
虽然办公室备了一些常用药,但连续的高强度工作,把许多记者编辑都累坏了,不断有同事病倒。新媒体编辑周思慧发烧畏寒,穿着厚毛衣在设计页面;实习记者喻恩来骑摩托去沙河市场,由于泥滑不慎摔倒受伤,瘸着腿完成了采访;摄影记者张奇涛随喊随到,几乎是全天候待命,5日更是连夜拍摄环境整治,满脚水泡已经穿不进旧跑鞋;我自己也连续发了三天的高烧,到宁乡县中医医院一量体温接近40度,同时腹泻不止,抽空打了几瓶吊针,针一拔又来报社,和总编辑周小华一起值班到凌晨三四点,所幸5日有好转,吃了三天来的第一碗米饭;最令人心痛的是女记者范婷,作为主力记者连日奔波采访,腹中怀了一个多月的孩子不幸夭折,而躺在病床上的她一脸蜡黄,望着来慰问的同事,红着眼圈低声道:“我倒下得真不是时候……”这样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危难之处显身手,烈火当中炼真金。这帮年龄跨度从60后至90后的新闻人,在这场抗击超历史记录洪水的新闻报道战役中,为何如此拼命?因为,他们的身体中流淌的是湘人忠勇强悍的血,脚筋上浸透着“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犟,脑壳里充满了守土有责职业道德的魂,心灵的最深处已经扎下了大宁乡的根。
感谢母亲,生我强健的身体;感谢党,育我坚韧的灵魂;感谢宁乡,给我无限的向往。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