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灾区群众、支灾干部及志愿者到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免挂号费□本报记者 宋秀闺 通讯员 喻先群 宁乡县遭遇洪灾,给广大乡亲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洪涝过后可能会感染多种皮肤病,为了确保家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县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喻朝辉为大家支招防治皮肤病,并作出承诺:凡灾区群众、支灾干部、志愿者患皮肤病到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可免挂号费,时间为7月9日起至7月底止。
医护人员正在为受灾村民消毒。 本报通讯员 喻先群 摄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如疫水、消毒液等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 治疗方法:首要治疗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因,避免再次接触该种物质,治疗已出现的症状。对于存留在皮肤上的刺激物质或毒性物质应尽快冲洗清除,冲洗时可用清水,应避免搔抓,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强烈日光或热风等刺激。以红斑、丘疹为主者,使用肤痒舒洗剂(本院自制)、炉甘石洗剂、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以红肿明显,伴水疱、糜烂和渗液者可做开放性冷湿敷,如蓝科肤宁等;以脓性分泌物时予以抗感染,如几丁糖溶液等。 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 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性,好发于儿童,洪灾过后易造成小区域流行。 治疗方法: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扩散。以局部治疗为主,如2%莫匹罗星软膏,重症患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以及中药清热解毒利湿等治疗,防止并发症。 湿疹 湿疹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中医学称为湿疮。 临床表现 水灾以急性、亚急性湿疮为常见。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 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治疗方法 1.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外用药:红斑丘疹无渗出者,肤痒肤洗剂外洗(本院制剂)等,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 2.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6g、厚朴6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 西医治疗: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时可用1:2000醋酸铅溶液冷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 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足癣 足癣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中医称为脚湿气。 临床表现 水灾时常见丘疹水疱型、浸渍糜烂型。 1.水疱型:足部尤其是足底起水疱,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以后水疱吸收,出现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 2.浸渍型:此型最常见,趾间浸渍糜烂发白,常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鲜红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 治疗方法 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 中药水剂 1.水疱型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制法:共碾成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1包,用布袋包好,加水3000ml,煮沸20分钟后待温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2.浸渍型 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1000ml。 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 用法:湿敷、外洗,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西医治疗:予以外用抗真菌药膏,如达克宁乳膏、克霉唑软膏等,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干燥。 2.患者的鞋子要经常换,避免不良理化因素的刺激。 3.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