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沙河市场进行消毒防疫。本报记者 刘汉光 摄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记者 刘汉光)7月1日,一场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袭击宁乡。
暴涨的洪水漫过沩江大堤,倒灌进位于东岸的沙河市场,昔日繁华的商业老街顿时陷入一片汪洋。不断上涨的洪水从一楼商铺涌向二楼,到当晚9时市场积水平均深度近4米,市场内1200多个商铺和仓库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泡在了水中。
作为宁乡最大的批发市场,由于经营户密集,货物集中,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洪水中损失惨重。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工作组进驻市场,安抚商户,勘察灾情,清整环境,消毒防疫,维护秩序,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干部真心帮助,商户纷纷点赞
7月6日下午2时许,强烈的阳光照得人有些晃眼,正是晾晒水浸货物的好时候。
两天前被临时抽调到市场参与防汛救灾的县工信局副局长袁欣和另两名干部,正和红宇鞋业的老板何迎宾坐在一个大水盆前,仔细刷着沾满泥浆的鞋子,几个人有说有笑。何迎宾的妻子告诉记者,三名干部已经在这里帮了一上午的忙,要不是他们帮忙提水、洗刷,店里这一堆水浸鞋恐怕再多两天也洗不完,而且有些不及时晾晒的就得扔。
而在红宇鞋业斜对面的一个叫粤港眼镜的门店里,干部罗庆武刚帮老板洗完一筐眼镜出门。他告诉记者,昨天他到店里了解情况时,老板迫切希望能供水供电,情绪有点激动,他于是找来桶子,一连帮店主提了60多桶水搞清洗,今天又继续在店里帮了半天忙,老板对此十分认可,并表达了谢意。
“要不是谭书记租来铲车、拖拉机等专业设备,帮我们将门口的垃圾清走,我们自己哪架得起这势……”记者见到市场十街金丰钢材店老板娘钟琼时,她正跟在几名正往拖拉机里铲垃圾的干部身后,又是递烟又是叫进屋歇气喝茶,好不热情。显然没有县畜牧局租来的这些专业设备,以及干部们连续几天的奋战,她店铺门前的成堆垃圾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的。
记者从市场管理处的一街走到钢材市场的十街,绝大部分店铺已经开门对水浸货物进行清理,扔的扔,洗的洗,晾的晾,大家手中都有事在做,有话在说,虽然少了往日的那种欢声笑语,但大多数都已舒展了脸上的愁眉。而在人来人往、杂物堆积的街面,除了由县委临时从各单位抽调的100多名干部正履行自己的帮扶职责,来自保险、银行、城管、环卫、公安、卫计以及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也在根据自身职责,开展灾情统计、卫生防疫、垃圾清运、冲洗铺面等专项服务。
洪水过后一度沉寂的市场,随着生产自救的开展,正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气。
环境清理加速,市场逐步恢复
下午3时,万里自行车行的老板黄振凯仍在仓库清理近3000台被水泡了的自行车,他的妻子则留在店里开始招揽客人。老板娘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她说这次洪灾自己损失超过120万元,但这是天灾,过多的去埋怨也没有用。她认为现在政府对救灾确实很卖力,全市场那齐脚背深的泥巴,几乎就是在两个晚上清理干净的。
“从7月2日凌晨将200人带到沙河市场,我们已在这里投入了千余人次,清除的淤泥和垃圾应该以成千上万吨计。”下午4时许,记者在市场东门火辣辣的太阳下,见到了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足而一脸疲惫的县国资公司总经理潘立强。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带队伍在这里连续坚持了三天三晚,街面的泥浆和垃圾已经基本清理干净。但为了及时清运商户新堆放到街面的垃圾,他们仍留了一支60人的队伍坚守在现场。
根据任务,县国资公司负责市场东部片区,县规建局负责北部片区。从7月2日进场以来,县国资公司先后于4日和5日晚对任务区开展了两次大的集中清整,投入的人力在千人次以上,机械设备则超过100台套,所有街面经过全面清理、清洗,基本都见到了底色。而由县规建局负责的北片区8街2巷,也在县建筑协会为主力的突击队的昼夜奋战中,得到了同步推进。记者绕市场一圈,明显变得干净的街面已让众多商户脱下了长筒套靴。
“要是没搞干净路面的泥巴和垃圾,我们真的不想回来清理店子,里面脏外面脏,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从事日化生意的袁先生说,如今路面干净了,水和电也通了大部分,待清理完店里的水浸商品,就该去进货了,毕竟生意还得继续做,早做一天少损失一天!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