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面向百年目标的新作为——创新思路,精准施策,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其难度不亚于长征中的冲关夺隘。
新的长征,必须要有新作为。
在井冈山,当地首创了“红蓝卡”分类识别机制,根据贫困程度将贫困户细分为“红卡户”(特困户)和“蓝卡户”(一般贫困户),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能住”的“建起来”。
在遵义,当地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群众脱贫难问题,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异地搬迁扶贫行动。
让贫困户长远脱贫,关键靠产业。
然而,贫困户没钱、没技术、没能力,如何发展产业?
在延安,一个“借鸡生蛋”的故事给出了答案。老伴患病,三个儿女年幼,刘学金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说起过去的生活,刘学金叹息道:“家里没什么收入,老伴离不了人照看,不能外出打工,想搞点养殖,连几百块钱都拿不出来。”
几年前,有人找到刘学金,说要“借” 给他50只鸡,下的蛋按1 元一个收购。“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半信半疑中,刘学金开始养起了“借”来的鸡。如今,他养了100只鸡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兜底保障也必不可少。
然而,仅靠低保,这个底却难以兜牢。
在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沟村,光伏扶贫的探索提供了兜底保障扶贫的新思路。
贫困户封树梅的儿媳妇郝建华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我手机上有个APP, 可以即时显示总的发电量和每天的发电量。你看,还不到中午,已经发了11.3度电了,按1.18元一度电来算,婆婆坐在家里啥都不用干,今天已有13元的收入。”
她说,婆婆摘除胆囊后常年得吃药,有了电站,日常的药费就有了保障。
这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新风貌——甘于奉献,自力更生,汇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叫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
从1958年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那年开始,他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领着大伙儿干”上。经过50多年的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终于变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脱贫的愿望实现了,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有生之年能去省城看一看。
为了完成他的这个心愿,县里派人护送他到贵阳。然而,到了贵阳,他既没有去风景名胜点,也没有去商场,而是提出要去贵州省委看看。站在省委大门口,他注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石碑,一言不发……
10多分钟后,他对陪同的人说:“心愿了了,可以回家了。”
陪同的人问还想去哪看看?他摇摇头:“党组织信任我,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在革命年代,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在脱贫攻坚中,这些精神正在传承和光大。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