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年三万公里 孝心洒满山路

编辑:陶湘 2017-08-09 11:08:59
—分享—

母亲逢人就夸:有这样的儿子,一生满足了

  □本报记者 刘淑兰 通讯员 王珺

  在宁乡龙田,说起陈新元,大家都会说:那是个大孝子。10个年头,3000多个日子,一辆老式摩托车在山间驶出30000多公里路程,一路蔓延着他对母亲浓浓的牵挂。

  为照顾老母亲,他搬回家住

  1958年,陈新元出生在龙田镇的一个小山村。虽然家境贫困、子女众多,但是陈新元是母亲袁菊花最为宠爱的孩子。为了供他读书,袁菊花一个鸡蛋一个鸡蛋攒下来换取学费。

  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1984年去世,袁菊花只得又当爹又当妈地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此后,妹妹弟弟先后远赴涟源结婚,陈新元成了母亲最大的依靠。

  多年来,陈新元一直在学校教书,由于上班路程远,平常便带着妻子和孩子住在学校。趁着没课的时候,赶回老家给母亲送上些食物和日常用品。

  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母亲的视力越来越差,到2007年已完全失明。这让陈新元更加放心不下,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想着把母亲接来学校。

  没想到眷恋老家的母亲却怎么也不肯答应:“我已经老了,不知道在世上还有多少时日,不想住到外面去了,要守着这个家才可以安心。”

  既要让母亲不离家,又想让她过上舒服日子。陈新元决定搬回老家。

  母亲要照顾,工作也不能落下。于是,陈新元买来了一辆摩托车,过上了学校和家两地奔波的日子。

  为报跪乳之恩,他无怨无悔

  “儿子天天早出晚归照顾我,我这一生满足了。”

  回到母亲身边,陈新元的心总算是安定了几分。但他发现老家土砖房由于多年没有修葺,一到刮风下雨天就漏风漏雨,母亲也常说觉得害怕。由于前不久刚在县城买了房子,手头已经没有余钱了。陈新元犹豫了会,终究还是决定借来十多万元,将家里的老房子拆了重建。

  住上了新房子,母子俩的生活更是走上了正轨。母亲终归年纪大了,牙齿不好。为了让她吃得好点,陈新元想尽了办法。

  母亲嚼不烂荤菜,陈新元就用高压锅炖好,再用剪刀剪碎一口口喂;母亲吃鱼怕被鱼刺卡到,陈新元便只挑大个头的买,他说这样刺大容易挑。

  讲起照顾母亲,陈新元笑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虽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特别辛苦,但正因为家里有母亲的惦记,就再苦也不觉得累。”

  从家里到学校,单程7.5公里,来回就是15公里。天气晴的时候还好,一到雨天、雪天就特别不方便。

  2016年6月13日,天下着大暴雨,正好陈新元值晚班,等到学生下课已经9点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在家,他又跨上摩托车,披上雨衣往家赶。由于雨太大,天色又暗,在快到家门口时,连人带车摔在了坑里。

  冒着风雨,陈新元费了好大劲才把摩托车扶上来,脚也受了重伤。回家后,陈新元脱下雨衣就去给母亲做饭,一直等到母亲歇息了,才去处理伤口。

  远距离奔波,让冬天的早餐成了问题。陈新元上班出发得早,母亲身体单薄怕冷,他不愿意那么早就将母亲叫起来。

  为了让母亲能多睡一会,陈新元想了个主意。早上5点,他起床准备好煤炉,趁准备早餐时中烧好开水。饭菜做好后便放在固定的位置保温,这样就不会吃到冷饭冷菜。

  “现在我的生物钟特别准,不论什么季节,早上5点能准时醒来。”陈新元说。

  虽然袁菊花已入耄耋之年,但在陈新元的细心照顾下,除了眼睛不方便,身体还算硬朗。袁菊花逢人就夸:“我儿子每天早出晚归照顾我,有这样的儿子,我这一生满足了。”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