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农民作家郑桂良撰写《劝世贤言》,谈笑间品味修身齐家治世之道
在宁乡一中白马桥中学,郑桂良给孩子们讲解《劝世贤言》里的故事。本报记者 彭凤 摄
□本报记者 张禹 彭凤 孙新民
他顶着巨大压力,在非常时期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先行者;他自学练就卓越素质,成为和谐社会的办事能人;他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成为治家贤人;他潜心撰书3册,以此为道德标尺劝诫世人。他就是宁乡的农民作家、《劝世贤言》作者郑桂良。
《劝世贤言》被誉为当代“三字经”,这部40多万字的著作,是郑桂良用一生积淀吟唱的一曲道德教育新民谣。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省委学习办等单位针对该书召开研讨会,称赞该书“完全可以成为基层社区农村道德建设的标配。”即将启动的宁乡“家文化节”,也已确认把这部书列为推荐读本。
创业达人 他以民为本,带领群众致富
“要为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末,郑桂良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他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引进榨油厂、打米厂、弹花机厂等,在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为群众创造致富机会。看着水田灌溉成为农民耕种难题,他大胆引进抽水机解决了燃眉之急,为此县政府还奖励村里一台手扶拖拉机。随后他被任命为水利技术人员,担任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员。
1976年,他调任县社队企业局后,率先到汕头、厦门、广州等沿海城市招商引资,引进新的技术,在潮州合办了抽纱刺绣厂,与株洲冶炼厂合办了炼铅厂,还白手起家兴办了万寿山农建队、装饰建材厂等企业,解决了当地数千人就业,打开了县域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万寿山公社也成为了宁乡第一个有汽车的公社。1986年,郑桂良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商品经济先进工作者”,荣获长沙地区第一个“农民企业家”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要进行企业改制。郑桂良带头改制,成为宁乡的改制样板。面对企业改制、政企分开工作中的问题,他都做到了巧妙化解,确保了诚信,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满意。2003年,他所主管的企业和部门全部顺利改制完毕。为安置下岗人员,2004年,他又自己创办实业,成立了湖南宁乡荣阳物资有限公司等,至今安排下岗职工300多人。他还积极组织融资建立烟花公司,并进行严格监管下,未出现安全事故,安置就业人员100多名。
办事能人 他学习提素质,助力和谐社会
“前人知识后人学,学海无涯勤用功。”郑桂良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办成自己想办的事情。
“一晚上没睡捣鼓,原来就是他们说的勾三股四玄五。”1972年,县里发展水利建设,郑桂良被任命为水利技术人员,从未接触过水利建设的郑桂良犯难了,数据的分析、角度的设计都一窍不通。所幸的是,他结识了三位水利建设高级水利工程师。刚开始修筑土坝时,他曾为了量出一个直角冥思苦想一晚上,终于以
手捧着郑爷爷送来的“道德教育新民谣”,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本报记者彭凤摄实际测量的方法套出了经验,而师傅告诉他,直角可用勾三股四玄五计算出来。他说,自己想了一晚上的东西,师傅一个公式就解决了,这让他下定了决心要将水利建设的相关知识摸透。通过不断苦心学习和总结经验,最终他带头设计和建成了黄材水库土坝工程最初的路段。在郑桂良的一生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正因为有了不断地学习探索,他自身素质和办事能力才得以不断提升,成为了当地有口皆碑的办事能人。
“还好当时郑老的劝诫,不然真的酿成大错了。”促进社会和谐一直是郑桂良的心愿。他告诉记者,曾经有个阻挠工程建设的市民扬言要搞爆炸,郑桂良得知后,连夜赶到市民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志,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吗?”“对您,我没有意见。”“那你要搞什么呢,我也是宁乡140万人之一,你要是炸了,大家就都被你害啦。以后外商都不敢到宁乡投资了,也不敢到宁乡旅游了,全世界都知道宁乡人会炸人,你儿子到时候媳妇都娶不到!”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劝说,该市民终于放弃了恶念。
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郑桂良都挺身而出,白天黑夜上门到那些不理解的市民家做思想工作,尽自己所能说服他们。有时,他还自己掏钱请喝茶,给那些不理解的人讲道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解他们,对比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后宁乡的变化和发展,告诉他们只有宁乡经济的发展才有宁乡人民的幸福,守旧思想不但害己还害子孙,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治家贤人 他言传身教,好家风远近闻名
“hello,你好。”走进郑桂良家,他3岁大的小孙子就大方地跟记者打起招呼来,他的老伴彭香英端上热茶,一一送到客人们的手中,一家人和乐融融,让人不由心生艳羡。当然,这样的家庭氛围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
郑桂良1946年出生在回龙铺镇,现在家住白马桥街道。虽然他的父亲过世早,但是父亲教给了他一生难忘的做人道理。郑桂良告诉记者,父亲给他留下了许多金玉良言,特别是其中的三句,他如今都倒背如流,一是“翻了船只有脚背深的水,就可以干”,寓意着人不能做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情,冒险进步的事情要风险小才可以干,要敢于担当。二是“有鬼的塘里莫洗澡”,寓意着做人一定要有原则性,要有红线意识,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三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寓意着做事不能太冒险,要量力而行。
有了父亲的谆谆教诲,郑桂良受益匪浅,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本治家心得。对于子女教育,他一直坚持做好样板言传身教,带领孩子们孝老爱亲,传承传统美德。“前头乌龟爬好路,后头乌龟照来行。”他说,自己学好了,才有能力去教育子女。在他的引领下,和谐美满成为了大家庭的代名词。
俗话说“树大分叉,儿大分家”,而郑桂良家则成为例外。他有3个儿子,都参加了工作,建立了家庭,但一直没有分家,目前14口人的大家庭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婆媳、妯娌从未红过脸,一家人相敬如宾。儿子、儿媳每月发工资,全额上交给母亲,而要用钱时,统一由母亲支配。他们认为,老人家对儿子儿媳绝不会偏心。
对于儿子们的婚事,郑桂良只介入一件事,那就是结婚前,他要亲自登门拜访亲家,告知“嫁到我家,不可分家。”他认为,“一家兄弟重和睦,父母自然放宽心,兄弟叔嫂团结紧,发家致富子孙兴。”儿媳进门后,老俩口待之如亲女儿,“女是别人家之媳,媳是别人家之女。女媳两者一样亲,要把一碗水端平。”
郑桂良要求,儿子儿媳对父母、岳父母和亲友要做到同等尊敬,如有困难要主动承担,尽自己的能力和良心去施以援手。他自己坚持以身作则,对兄弟姊妹关爱有加。早些年,他的岳母、岳父先后去世,小舅子家有些困难,他主动花钱买棺材,操办丧事。他的兄弟在农村作责任田,肥料大都是由他负责按时按需送到家中。他的兄嫂多次住院治疗,只要一个电话告知,他立刻安排儿子儿媳先去医院安排住院治疗,承担住院费用。
德育好人 他弘扬传统美德,11年苦撰“民谣”
“经济发展了,人们思想道德修养也要跟得上!”郑桂良认为,这和出生年代背景、祖传家训、家规家风、人生经历有关,“我是一个经历了旧中国贫穷落后、见证了新中国成长的老人,吃过苦中苦,方知今日甜。”他说,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诚信、廉耻、荣辱观等却有些淡化了。对于这些不良现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萌发了写一本书的想法,希望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道理,以劝导世人。他笑着说:“这个念头一起,就再也按捺不住,睡觉也睡不着。”
“10多年来,他经常整晚不睡地写。”说起郑桂良写书,妻子便凑上前来告诉记者,当年郑桂良在写书的时候经常通宵写作,有时候睡下了,只要一想到好的句子和点子,就会立刻起床记录下来。
最初,他只是想以精简的语言来说事明理,或五言、或七言,让人容易记住。当书稿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手中时,他才知道,自己写的是“民谣”。写作过程中,他还常向妻儿请教如何措辞、纳入哪些内容等,逐渐地妻子和儿子成了他的“高参”。郑桂良介绍,“道德教育新民谣”一卷,妻子对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结构提出了建议。
郑桂良说,书中的观点均来源于大众。写“国在心中”部分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无数次走访政府部门和乡村市井,收集各方观点。写作中,他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传统的思想和观点,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现代语言表达,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对一些关键字句更是反复推敲。
“文明强县人心顺,党群关系鱼水情;贪腐二字毒害深,害己害亲害国人;金钱不能代孝行,细心照料是孝心……”翻开《劝世贤言》,一句句民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哲理深刻。劝善、诫勉、理家、治世,既有直言不讳,也有委婉之述,句句讲的是身边事。据了解,《劝世贤言》共计3册,上卷《劝世贤言——道德教育新民谣》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动笔,2010年1月在长沙首发,内容包括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创业就业等多个方面,新书一面市就受到了大家的热捧,一诚大师、袁隆平、于丹等众多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读者朋友纷纷点赞。2010年下半年,郑桂良着手写下卷《劝世贤言——国在心中》,至2012年9月成书,2014年出版,内容主要是弘扬爱党爱国,歌颂美丽中华,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后,他还创作了《劝世贤言——人生问道》,于2016年正式出版。
郑桂良用民谣的形式书写了《劝世贤言》,既是希望以此劝导世人如何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并与大家共勉,也是他以一生经历为基础,表达自己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怀。“我已年逾古稀,只盼国家兴盛、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家家和美,希望能以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