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青年需要发挥突击队作用,用智慧、力量和热情助推精准扶贫,做精准扶贫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青年更需要发挥自我创造力,用勤劳、奋斗和潜能来改变自身命运,做精准脱贫生力军。
在宁乡,他们扎根一线、访贫问苦,为贫苦百姓量体裁衣,绘就精准扶贫路线图;
在宁乡,他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为改变贫穷面貌挥汗如雨,双手托起脱贫致富梦;
在宁乡,他们用行动展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扶贫者说】
周海滨:脱贫路上,他们需要推一把
周海滨(左)与 黎新建交谈中
联点资福镇七星村一年多来,我走访了许多贫困户,发现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深刻的致贫因素,而将他们扶起来,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志与智。
扶一把,病秧子变成有志青年
黎新建,是我对口帮扶的对象之一。他是一个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却因为哮喘病,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便辍学在家。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一技之长,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只能窝在房中玩手机。
第一次见到黎新建是在他家,位于资福镇七星村胡鸭塘组一座危改后的小平房。从了解中得知黎新建的妈妈存在智力问题,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导致他从2岁开始患病,至今20多年,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上医院诊治过。被病痛折磨了20多年的黎新建从来都不知道,哮喘病是可以控制的。
1月4日,年关将近,我再次来到黎新建家,与我同行的还有来自人民医院的“青年岗位能手”程瑶医生。为黎新建做了初步检查后,我们敲定了免费治疗方案。一周后,我们派车将黎新建接到了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黎新建在过年前回到了家,此时他的身体大有好转,不再因为走几步路就呼吸困难。医生告诉他只需要按时服药,就能保持疗效,只要不做剧烈运动,他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久前,我接到黎新建的电话,在凌晨4点。他希望我能帮他,实现开一家养鸡场的梦想。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并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志气的贫穷。我知道,深居家中20多年的他,一开口就要承包数十亩土地开一个大的养殖场不切实际,但是我为他有这种想法而感动。我决定帮助黎新建从家庭小规模养殖开始,走上养殖脱贫道路,5月份就把第一批小鸡送到他家去。
帮一把,他振作起来搞养殖
与黎新建一个村的唐福云父子,也让人分外感动。第一次去唐家,场面令人瞠目结舌,几十年的老房子漏痕、霉痕斑驳,房间内凌乱脏污,厨房坍塌数月没有修葺,土灶锅台上两副脏兮兮的碗筷露天摆放,锅子里还有食物残渣伴着泥土。据邻居们说,唐家曾经生活情况不错,但随着唐福云儿媳妇的意外去世,身体有残障的儿子更加颓废,家庭情况每况愈下。14岁的孙女已经读初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尽管80岁有余,但唐福云依然不能卸下家庭生活重担,靠为村里运送垃圾维持生活。
经过多次的对接,唐福云对我敞开了心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子重新振作,自力更生,把孙女抚养长大,将贫穷结束在他这一代。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对象要怎么样才能真正扶起来,这绝对不是几次走访几笔慰问金能做到的。直到唐福云给我打电话,说想养几只猪。
一月份,我联系到了流沙河草冲的花猪养殖户,购买了4只已经30多斤的花猪仔,送到唐福云家。花猪的市价高,半年后,保守估计可卖3000元每头,收入可达12000元。这笔账一算,唐家父子俩跟我一样,笑成了一朵花。那一天,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还请人帮忙给他们搭建了新灶台。
4月中旬,我再次来到唐家。唐福云非常高兴,拉着我讲了很多家中小事、高兴事,最重要的是原本懒散到处打牌的儿子变化大,不但一力承担起了养猪的职责,主动到处学习养猪知识,还知道心疼年迈的父亲,许多活都不让老唐插手了。看着儿子忙前忙后认真干活的样子,唐福云再也不跟人说他有一个智障儿子了,而是高兴地说“我有一个勤快崽”。
从唐福云儿子结结巴巴的话语里,我捕捉到了他的昂扬斗志,他想今年再养殖一些鸡鸭鹅,为老父亲、为女儿,努力奋斗,改变贫穷。
我由衷感到欣慰,还有什么事,比看到一个颓废的人重新振作更能令人振奋?
今年是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之年,我希望这个队伍里有黎新建,也有唐福云一家。 (口述 团县委书记周海滨/整理 本报记者 范婷)
邹彦:四年扶贫路 我成了他们的亲人
邹彦指导村级扶贫工作
4月26日,下午三点,我参加完香山新村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后,决定去一趟我的帮扶对象何志强家,他家就在香山新村村部不远处。
志强大哥家共4人,志强大哥本人听力残疾一级,经常在花明楼做油漆工,雪元嫂子肢体四级残疾,偶尔去歌厅打扫卫生补贴家用,两个女儿是他们的心头肉也是我认的干女儿。去年,通过扶贫专项政策,志强大哥养的两头牲猪补贴了800元,思语初中就读,补贴了教育助学金500元,残疾补助、低保、新农合等政策全部落实,我个人也送上了慰问物资,并承诺孩子的学费不足部分由我资助。
志强大哥听力不太好,交流基本依靠雪儿嫂子比划。上门多了,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感激我所做的一切,尽管我做的仅是把扶贫政策落实和一些微不足道的慰问,这让我特别感动,也坚定了做好扶贫工作的信心。果然,刚进门,雪元嫂子照例又端上了红枣桂圆煮鸡蛋,我不吃完是不允许我走的。我陪着雪元嫂子聊了会家常,告知了最新的扶贫政策才走,嫂子坚持把我送到了路口。
回镇政府路上,接到十几通的电话,都是驻村工作队员们打来的。扶贫路上,我走了已经四年,但夏铎铺镇精准扶贫工作仍有大量工作要做。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我身为扶贫办主任,深受镇党委、政府和县局领导的器重和信任,也得到了众多镇、村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再大的压力和困难也要克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毕竟我是全镇最熟悉政策和业务的行家里手,对驻村工作队员们的指导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静下心来,着手撰写《夏铎铺镇扶贫集中整治上户工作须知》,反反复复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时针已指向了晚上9点。(口述 邹彦 整理 本报记者 范婷)
扶贫故事
黄芳俊:不畏困难 心怀感恩
黄芳俊走访贫困户
“县卫计局等扶贫单位的到来让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帮李早明的这件事,我只能说很感激、很感动!”关圣村村民张伯伯说到。
关圣村位于横市镇的最西部山区,这里海拔六百多米,山地面积占90%,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很多村民致富无门,生活艰难。黄芳俊就是县卫计局在关圣村精准扶贫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他所负责的工作首先是驻村走访困难群众,平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有关问题,其次是负责当地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的资料,是当地干部和困难群众之间的联系人。2016年11月,关圣村李早明的老伴在回家的路上,因视力障碍不慎失足从桥上跌落,当时情况万分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拿不出来治疗所需的费用。这时,黄芳俊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一起通过网络募捐到了40000元的善款,帮助李早明解决了资金问题。李早明的老伴也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努力协调帮扶工作的同时,黄芳俊发挥自己作为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国家三级健康管理师的专业能力,在扶贫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当地困难群众进行免费的健康指导。黄芳俊告诉记者,他平时在履行工作队员职责的同时,还会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中医健康指导,提升他们保健水平,做到平时少生病,小病别拖成大病。
黄芳俊告诉记者,在关圣村工作时,他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也有工作环境方面的。例如,山区有很多平原地区没有的虫子,晚上加班的时候,自购的蚊香根本抵挡不了山区的各种昆虫,手臂常常被蚊虫叮咬成了“苦瓜”状,有一次,一条蜈蚣直接爬到了身上,所幸发现及时才没有被咬到。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垮黄芳俊,每月驻村20天以上的规定,他从没有打过折扣,在工作上,黄芳俊也一直是任劳任怨。黄芳俊表示,能够完成好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好关圣村的扶贫工作,这些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吴戍疆)
喻慧华:送土鸡帮贫困户创收
望着不愁销路的土鸡, 喻慧华喜上眉梢
2016年,老粮仓镇新石村村民周正春收到了喻慧华送来的30只土鸡苗,由于喂养得当,30只土鸡足足为他家带来了4000元的收入,成为了周正春家去年的一笔重要收入来源。而过两天,喻慧华为周正春准备的50只土鸡苗又会送到他的手中,为他家脱贫增收出力。
喻慧华作为老粮仓镇新石村星火养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去年5月份成立合作社以来就一直专注于当地扶贫工作,想为当地困难群众做点事。“在深圳打拼多年,一直想回来做点事,后来经过考察发现,老粮仓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散养土鸡。”今年32岁的喻慧华2015年从深圳回来之后就准备搞农业项目,后来发现老粮仓有很多留守老人,他们生活非常困难,也做不了重力活,但是喂养土鸡完全没有问题。2016年,在经过多方调查核实之后,喻慧华为当地44家贫困户每家送去了30只土鸡苗,并承诺一旦找不到销路,将按照每只鸡100元进行回收,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土鸡销路特别好,根本等不到我去回收,就全部卖掉了。”喻慧华表示,送的土鸡苗都是喂养了4个月达到一斤以上的鸡苗,成活率高,只要喂养2个月左右就会产蛋,效益来得快。据了解,1.5元一个的土鸡蛋,早早就被客户预定,根本不愁销路,而喂养了土鸡的44家贫困户,每家都创收近3000元。
看到贫困户增收的喻慧华非常高兴,今年早早地就开始摸排贫困户情况。“今年准备为55户贫困户每家送土鸡苗50只,一批31户名单已经确定,过两天就会送过去,二批24户还在调查中,我们每一户都会多次核查,只希望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喻慧华说,土鸡苗早就准备好了,只不过去年有野物咬鸡,使他们受到了损失,今年就先给他们送去了养鸡围栏,只等他们装好围栏就把鸡苗送过去。
除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喻慧华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搞活村上经济,让年轻人可以回来发展,“回来一年多,发现好几起小孩因照顾不周出意外的事情,现在只希望搞活村上经济,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大幅度减少。” (本报记者 邬艳)
【百姓口述】
陈典文:搬进千手大屋,实现创业梦
陈典文和他创业用的电动三轮车
我是巷子口镇扶峰村下乡垅的村民,叫陈典文,今年已经30岁了。早些年的时候,我的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贫困户,住的房子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瓦土砖房。2016年我家从大山中搬进了黄材镇的千手爱心大屋。搬到了千手爱心大屋之后,我对于脱贫的追求愈发强烈。
位于黄材镇炭河古城景区中心位置的千手爱心大屋,不仅房子不用自己出钱,甚至连家具、日用品政府都给我们准备好了。正好此时恰逢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我立马意识到,应该让自己摆脱贫困。我有丰富的厨师经验,在帮扶干部们的策划下,我开始朝着致富的方向前进。政府给了我5万元贴息贷款,在帮扶干部的谋划和自己的考虑下,决定在当地经营风味小吃,同时推销在大山深处的农副土特产品。我的父亲也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开始管理着由长沙野鸭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免费提供的2亩土地,在土地上进行种植。我的妻子则在家照顾儿子,并帮助我经营和加工小吃食品。
现在,我的生活在党和政府以及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在添置了电动三轮车后,我每天会把各种特色食品进行卤制、加工,然后对外销售。我估算了一下,只要等炭河千古情的项目正式开门迎客,我现在所经营的风味小吃月赚上万将不会是问题,而且我父亲管理的2亩土地上所种植的作物也能有一笔收入。今后我一家子一年下来,年入十万以上。
如今的我对于生活已然是充满了信心,今后一定能够致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口述 陈典文/整理 本报记者 吴戍疆)
喻顺飞:舍得做,才能摆脱贫困
我叫喻顺飞,是流沙河镇罘罳村14组的一名普通农民,家里6口人,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贫困,家里人都生活得很困难,吃不好,穿不好,甚至有病都不能及时治疗。
2014年的时候,患有慢性胃炎的父亲因为没钱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吐了好几次血,我当时被吓坏了,这件事也坚定了我要脱贫的决心。当时我就对自己说,作为家里的劳动力,作为一个男子汉,我只有担当起来,家里才会越来越好,父亲才能有钱治病,妻儿才能不愁衣食。
当时,对于我们这些贫困户,政府有很多政策扶持,邀请了很多专家来给我们讲课,在多次参加创业培训,种、养植技术培训后,无一技之长的我想到了靠种、养植脱贫致富的路子。当年,我在政府和村上的帮助下,流转了40亩地种植水稻,还养了80头猪,喂了10头牛,当年年底,一家人坐在一起盘了下底,发现除去开支外,一年还有6万余元的纯利。我这个时候才发现,在家一年的收入比我在外面打七八年工赚的还要多,原来脱贫不需要去外地,在家就可以,不仅赚得多,而且可以就近照顾父母和孩子,一举多得。
2014年一年的努力让我发现一个事实,只要舍得做,就可以摆脱贫穷。穷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想法,敢拼,敢做,你就会有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为了让家里生活越来越好,2015年我种植了60多亩水稻,养了花猪,收入有近9万元;2016年种植了78亩水稻,又因为猪价好,一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今年,我又流转了100多亩地,养了几十头猪、7头牛、100多只土鸡,准备大干一场,相信今年肯定能比去年更好。 (口述 喻顺飞/整理 本报记者 邬艳)
采访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喻顺飞是一位非常朴实、勤劳、肯干的人,虽然种植了几十百吧亩水稻,喂养了几十头家禽,但是从没有请过一个人来帮忙。他说,请人太划不来,慢慢干,多干几天,就干完了。除了做完家里的活,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打零工,总想着再多赚点,家里的生活就能再好一点。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没有一张巧嘴,说不来天花乱坠,但是他用一双勤劳的手,改变了一家的命运。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