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潭公园在我家门口。假期的傍晚,我喜欢在这里放松。
在这里,散步,聊天,和小儿冒险都充满了趣味。有时,驻足山坡,看仿佛触手可及的天空,看紧挨着楼盘坠下的落日,不禁会勾勒一幅“天空挨远山,落日挂楼盘”的美景图。而小儿也会懵懂地念着“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的诗句。童真稚嫩的语言常会引来路人的回首一笑。他自己嘻嘻笑过,便会蹲到草丛边,充满好奇地观察地球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一只甲虫、一只蜻蜓、一只蚂蚁都会点亮他的眼睛。我看着它,他看着虫子。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就能营造一份充塞天地的宁静,充满温馨与满足。
一如从前。
小时候,这里只是个小村落。几座矮山,一片竹林,一弯清水,几亩稻田,零星地坐落几户人家。那时的傍晚,村民辍耕田垄,挑水施肥。他们一根旱烟,几句闲聊,便是情谊。我们小孩有时会爬上小山,在小山上追逐嬉戏,对着天空大喊大叫、上蹿下跳;有时也会跑到小池塘,在那里游泳浮水,放牛捉鱼。那时的风都是自由的味道。
后来,有好长一段日子沉寂地不想说一句话。
在外学习,在外奔波,生活琐屑让人在生计里只顾横冲直撞,把自己的灵魂囿于钢筋水泥里,用快餐填饱肚子,用手机代替交流。那一段昏暗的岁月最终扯出了父母的担忧。
他们说,孩子,回来安个家吧……
父母的建议触动了我。我用开放的眼光观察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我才发现,哦,原来她已如此美丽。我也终于明了那时为衣食奔波他乡,即使温饱,仍觉无处归依的空虚;我也懂得我的家乡已经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化为宝塔来遮挡我们漂泊的风雨。那曾经以为的永恒的回忆,那以为已经逝去的梦在这一刻又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小山村变了,人喜庆了,精神了,富裕了,现代了,可是并没有把土地舍弃,仍是留下一片宁静的天空,一片清澈的净土。
傍晚的蝉拖着长音在嘶鸣回响,让我记起古人的诗“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夜里,薄暮两三声”,如能改“江”为“山”,放在此处,便也是一种悠然的温馨。家乡变了,美了,不变的是缥缈在公园的蝉鸣。那蝉鸣像漫山遍野生长的野草,带着泥土的味道,永远充满生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宋秀媛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