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龙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是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古人过年就讲究放烟火爆竹,意味着团圆喜庆,只是现代人大年三十的火许多已被空调、电烤炉、地暖所替代,无烟无尘。也很少再有“年柴佬”,爆竹烟花也变成了许多的大型烟花,美丽绽放,绚烂无比,但象征生活红红火火的意味却没有改变。
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一块猪肉、一瓶白酒、一两包纸包的雪枣或者交切(我们叫狗脑壳封子),你家送到我家,我家再送到他家,亲切无比,其乐融融。这时候,送财神的出现了,“财神到你家,富贵享荣华,日进千乡宝,时招万里财,恭喜老板发财发财发大财”。送上一张红纸印制得很粗糙的财神像,主家就该掏腰包了,现在都已被塑料材质且印刷精美的所替代。到了正月初四、初五,龙灯、狮子、地花鼓、赞土地的开始出动了。龙灯有红龙、火龙之分,红龙、火龙都是用竹篾、红布、彩纸等材质做成,不同之处是火龙的每一截里面都有一根蜡烛。红龙可以上午就出动,而火龙大多下午才出动,晚上点上蜡烛进村入户,“咚咚锵、咚咚锵”,时而组成“四季平安”,时而组成别的祝福字形。小时候,附近都有庙灯,都是红龙,由属同一土地庙的宗族人士组成。本族得高望重的人提着灯笼和财箱引路,由技术好的青壮年舞龙头,沿家沿户上门舞龙,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开门迎接,意味着接龙迎福,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耍庙灯舞龙得来的红包钱,由族里组织祭祀庙王、唱庙戏,那都是春节过后的事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集体经济运行还非常好,煤炭坝、贺石桥、回龙铺属同一个区,煤炭坝煤矿、各乡供销社、肉食站、县乡集体企业都会组成舞龙队,举办舞龙大会。到了正月十五,父亲就会把家里的电灯泡都擦得很明亮,甚至换上瓦数大一点的灯泡,也不再吝啬那点电费钱,嘴里念叨着“正月十五的灯”,几间土坯房和房外的灯笼都会打开,再把炉中的火好好的烧起来,把屋里屋外照得通亮。小时候家里吃不起元宵,母亲会煎一些自家做的年糕,放上甜甜的白糖,早早的吃了晚饭,然后急冲冲地赶往镇上,因为正月十五晚上会有区里组织的舞龙大会。
一到镇上,好家伙,人山人海,只听见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鞭炮声,好几支龙灯队伍从乡政府到乡粮站、到供销社、到肉食站、到乡纸厂、乡铸造厂、乡卫生院,上千群众跟在龙灯队伍后面,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各单位都会把电灯全亮起来,有的还挂上各种各样的灯笼,整个镇上比任何时候都热闹。我们小孩子太矮看不到,有时候会骑到父亲的肩上去观看。有时候会停留在打神仙米、卖汽球和糖果的小摊上不肯走,但大多数母亲那时是舍不得花钱买的。最让我喜欢的是煤炭坝煤矿的工人舞龙队,清一色的年轻小伙子,统一的服装,整齐一致的动作,当时我就幻想着长大了要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当工人吃皇粮就好了。在我们镇上舞完之后,舞龙队伍还要开往同一区别的镇上,一直要持续到深夜。我那时年幼,记忆中父亲不曾带我去看过。
唐代诗人张祜写过一首七言绝句《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元宵节也称灯节,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按照汉族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到来了,如今的龙灯、花鼓已经很少见了,我却还常常怀念小时候跟着龙灯走来走去的日子,怀念那时的舞龙大会和那无忧无虑的青涩岁月。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