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丙申年是母校宁乡十中创办六十周年。
十年前的2006年,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泰波同志曾为我们的母校宁乡十中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题写书名。眨眼之间,又一个十年即将过去,在母校创办六十周年之际,泰波同志再次为宁乡十中校庆纪念文集题写书名,可见省委领导对宁乡十中这所山区名校给予的重视和关怀。
《书香献宝台》这本书,由母校主编,多位老师和校友共同撰写并编印出版,很有意义。这既是一本纪念文集,也是一本激励后来者的励志书。阅读本书,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我们对过去的岁月无比怀念,对各位老师深怀敬意,对携手走过漫长岁月的历届校友倍感亲切!
母校筹建于1956年,创办的地址古称献宝台。这里曾经是南宋状元、礼部尚书易祓的故居和清末名士张寿荃(张铣)的旧宅。青砖古宅,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幽雅恬静,是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
母校的校园环境之美是罕见的。校门前有巍巍扶王山等诸多名山,校园后则背靠佛教名山沩山九折崙。站在校门前,由近及远,屏山(今称网形山)壶山就像插在校门前的两面旗杆,彩旗猎猎,迎风招展;屏壶二山夹峙的张家山则如一方砚台,稍远处的沙湾里一带的群山,山峦起伏,就像文房四宝中的笔架;再远处直插云天的巍峨扶王山就像一处可藏千军万马的巨大帐篷。崇山峻岭之间,沩江发源于此,一派清流,悠悠东去;河两岸有万亩良田,田园风光,四时变化,恰似一幅幅展开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母校的校园环境清幽宁静, 视野千里;母校的人文环境源远流长,文脉千年,这在湖湘大地并不多见。
当年在状元故居创办母校还有诸多巧合。比如筹备创办的时间为1956年,这一年恰逢状元易祓先生(1156——1240)诞生八百周年。不管当时的主事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中的巧合,都是母校的幸运和福气。此外,母校校门前有一口南宋古井,水质甘甜,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从不干枯。许多年来,一届届学子都是汲这口古井的清泉获取知识走出校园的。古井旁还有一棵一干五枝的古槐树,相传为易祓手植,数百年间,古槐树曾历经不知多少次生死之劫,但直到今天仍然枝繁叶茂。
母校宁乡十中创办六十年来,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从1959年正式开学,校园逐步扩展,终于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校园占地面积已达百余亩,有千余名学生和百多位教职员工。母校曾连续九年获县目标管理一等奖,至2016年再创新高,高考上线率(二本以上)在全县农村中学中遥遥领先;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屡创佳绩,尤其是体育项目定向越野,曾经走出国门,在亚洲团体赛中夺得四枚金牌。
母校地处偏僻山乡,交通相对落后,却为何能创造出如此骄人的业绩?答案可以总结出许多条,但归纳起来,重要的就是“名师治校,校规挺前,精细管理,特色争先。”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十中人”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无论是务工、务农、经商、行医、教学、科研,或者戍边保国,都对母校深怀感恩之心。学子们在劳动之余的夜深人静之时,最容易勾起的思绪是对自己当年的母校和恩师的回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勤耕耘的老师,尤其是当年的老一辈老师,是社会上最受人尊敬的群体。他们为了为国育才,远离都市,久别亲人,终年与学生为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就像吐丝的春蚕和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常想,人生在世有两种大爱最为动情,一是“母爱”,一是“母校之爱”。在儿女的眼中,任何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历尽艰辛,十月怀胎。为了儿女,一生就如躬耕乡田的老牛,从年轻力壮到岁月染白双鬓,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着、透支着,到最后流尽了汗水,淘尽了青春,皱纹布满了曾经年轻的脸,重担压弯了曾经挺拔的腰。当母亲将要告别这个世界时,唯一的期待就是能看到送别自己的儿孙都已送读完娶,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可以说,“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母亲给了我们的躯体和灵魂,母校则给了我们的知识和力量。“母爱”和“母校之爱”成就了每个人的人生,我们要永远像感恩母亲一样,感恩老师,感恩母校,感恩国家。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表达对母校宁乡十中六十周年校庆的感怀之情:
神秘沩源里,珍闻岁月传。
状元生此处,文脉越千年。
国学催新学,名师育俊贤。
书香六十载,盛况喜空前。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易凤葵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