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旦净丑趣谈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2017-02-08 14:30:07
—分享—

  “生、旦、净、丑”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四个角色,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四大台柱。花鼓戏、京剧中的演员不论男女老幼,从学戏到唱戏,都离不开这四个角色。四个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在《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对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提出了质疑。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生”。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再说“旦”。舞台上的女性为何要称之为“旦”?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来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见周贻白《中国戏曲论集》))。

  再说“净”。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说到“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生”之名最初见于宋代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相当于北杂剧的“正末”行当。历代戏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将剧中“净”、“丑”行作为男性角色统归于生行,生行便成为戏曲表演行当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至可分为“唱功老生”、“末”、“外”、“长靠武生”、“小生”、“武小生”、“翎子生”、“穷生”等。

  “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亦名“花脸”。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来扮演亦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达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迈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

  丑角从宋元杂剧到现代,戏曲剧种大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块,然后勾画脸谱,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在舞台上,丑角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吝啬卑鄙的角色。要求语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念白。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宁乡花鼓戏形成近二百年里,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都积累了丰富的各自为主的剧目或者其他剧目中的角色,也出了许多优秀演员。花鼓戏早期艺人如清朝道光年间的黄道开、左二为旦角,咸丰年间的刘学廷为生角、石章和为丑角。在土坝班以前双江口人余菊生则生、旦、净、丑演技全面,各个角色造诣都很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