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开篇大剧《于成龙》正在热播中。清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山西人于成龙接受朝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三年后,混乱的局面得到有效治理,荒蛮之地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又过了三年,罗城已成为全国治理边陲之地的典范。康熙六年(1667),于成龙被朝廷举为“卓异”。
卓异,意思是杰出之人。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授予“卓异”称号,这是为官者一生莫大的荣耀。
在明朝,有位宁乡藉在外为官的人士,亦被举为“卓异”,他叫王陛,字汝登,号瞻表。明成化年间,王陛的祖上从江西吉安迁至宁乡县城城西,自此定居下来,繁衍子孙。明熹宗年间,王陛被选送入国子监就读,参加廷试,成绩优秀,得到皇上恩典,赴云南大理府任通判,人生步入仕途。后受大理府的推荐,署理腾越、永昌。当时这些地方外敌侵略,少数民族土司顽固不服从教化,情况复杂,内忧外困。王陛整饬军备,严守边防,奖罚分明, 并奏请朝廷免除积欠的赋税。繁重的赋额越来越少,苗民首领感受到了王陛的大义,尽释前嫌,结为好友。其他少数民族也很敬畏王陛,纷纷臣服。为感激王陛的大恩大德,当地士民立碑撰文纪念他的功绩。在大理府任职六年后,王陛升任云南云龙州知州,在任三年间,减去百姓的苛捐杂税、兴办学堂、罪罚相当、宽柔相济,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条件艰苦的边境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王陛为官清廉,退休之时,只有几小箱自己捡挑的大理石一同归故里。
在云龙知州任上,因为政绩突出、政声颇佳,省府报告朝廷,举为“卓异”。虽然明朝还没有像清朝一样,把“卓异”的授予列为正式嘉奖,但衡定的标准是一样的。
“郡县治、天下安”。“卓异”主要是授予作出卓越贡献的基层官员。一代廉吏于成龙是大清的基石,宁乡先贤王陛是大明的基石,也是宁乡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值得景仰的“卓异”之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国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