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叶德辉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直山,别号郋园,湖南湘潭人,祖籍苏州吴县。清光绪十一年(1885)21岁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28岁中进士。他曾授吏部主事,辞官归里后,以提倡经学自用。他是著名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在湖南以至全国,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其著述甚丰,以《书林清话》影响最大。叶德辉政治思想倾向保守,反对维新变法,赞成复辟君主制。
1926年8月,北伐军攻占长沙,农民协会组织由地下变为公开。时任长沙总商会会长的叶德辉心有抵触。据称,这位大名士曾给农会组织写了一副对联: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一班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鸡犬彘,六畜满堂。横额是:“斌尖卡傀”,为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极尽讥讽咒骂,后来有人认为正是这幅对联送了他的命。
196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曾提及叶德辉之死:“这个保孔夫子、反对康有为的,此人叫叶德辉。后头顾孟馀问我,有这件事吗?我说有这件事,但是情况我不大清楚,因为我不在湖南。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不宜于杀。那个时候把叶德辉杀掉,我看是不那么妥当。”
笔者阅2012年7月学苑出版社出版由王逸明、李璞编著的《叶德辉年谱》,发现叶德辉前后有三位老师出自于宁乡荷塘刘氏(历史聚居地在宁乡县道林镇善山岭村)。此年谱系根据《南强旬刊》(1938年宾步程主编)所登叶德辉之侄叶启勋的《叶郋园先生年谱》内容整理。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分别介绍这三位老师。
光绪五年(1879年),叶德辉十六岁。从宁乡刘荔田先生□□,(原空,应为厚馀。引者注)于下坡子街刘姓家塾。始作律赋,作八韵诗。其时功令,凡童试皆六韵诗。六韵、八韵,两体,谋篇布局各有不同。故士人学六韵诗后,必再学八韵诗。八韵之于六韵,非增二联即成什也。于是风行纪文达昀(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谥号文达)《庚辰集》、《馆课存稿》二选本。《庚辰集》者,康熙庚辰至乾隆庚辰,六十年馆课八韵诗也。亦谓之“赋得体”。《馆课存稿》则文达自撰律赋及八韵诗,故刘先生亦举为法式以授公。闻又以诸翰林分书六朝唐人赋选授,其书无编撰人,既可考之古赋体裁,又可得正书模楷,洵善本也。引自《叶德辉年谱》第26页。
刘荔田(荔田,又作荔恬),1827—1887,谱名敦孝,字厚馀,号荔田,郡庠生。其门下著名学生有叶德辉、周家濂(周家濂,号莲父,清周达武之长子,一品荫生,袭世职,保花翎三品衔,候选直隶州知州)等。他曾称:“吾门叶生奂彬必早贵”。因为刘荔田“评衡诸弟子,有言必中。”“乡人至今犹播为美谈焉”(引自《沩宁荷塘刘氏三修支谱》)。
兹摘录叶德辉赠刘荔田诗文二则,其内容目前尚不见于叶德辉诗文集。
其一荔田公像赞
伏维先生以性婞刚洁、志度渊英、和畅春风、宅心道袐(道秘:道的深奥精微之处)。于乡党则恂恂焉、彬彬焉,扇以廉风,孚以诚德,万流仰镜,规周矩植。是以仁经义纬,敦穆于闺庭;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宇。逍遥乎文雅之囿(音yòu),翱翔乎礼乐之场。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渊哉!若人世没而不朽者欤?举觞奠以望灵,永怀哀悼,靡所寘(音zhì,同“置”)念,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佥以为先民既没而德音犹存者,亦于斯见之也。
其辞曰:懿乎其纯,确乎其掭(音tiàn),宫墙重仞,善诱能教。爰勒兹铭,摛(音chī,舒展、散布)其光耀。嗟尔来世,是则是傚(同“效”)。受业叶德辉顿首拜题。
其二荔田公寿序
谨辑易林十章以介其辞,曰:人(或作“龙”)生马渊(马渊指“坤”),寿考且神。居常安乐,喜来如云。凤生五雏,千岁有息,冠带南游,少子玉石,商之子孙。圣贤配偶,昏姻孔云(孔云:夫妻关系和美),福禄长久。楩(楩音pián,一种树名)生荆山,清人高子,三鹤南飞,伯歌叔舞,一室百孙,公悦妪欢,相与笑言,家乐以安。作室山根,秋华冬萼,播衣乐天,从骑出谷。春城夏国,桃李华实,高山之巅,不耕而获,颜叔子夏,遨游仁宇。英俊在堂,夫子悦喜,华烛百枝,高屋光覆,长乐行觞,与欢饮酒,文山紫芝,雍梁朱草,君子所服,无疆寿老。
钦加五品衔分省补用县清光绪乙酉科举人叶德辉撰(引自《沩宁荷塘刘氏三修支谱》)。
光绪六年(1880),叶德辉十七岁,从宁乡刘暖堂先生棻于下坡子街刘姓家塾,始学作古文,颇取法于明茅鹿先生坤(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吴兴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散文家、藏书家)所选《八家文抄》及《文选》等书,并随时讽诵,然不如读经之必背诵也(引自《叶德辉年谱》第26页)。
刘暖堂,1808—1881,谱名榘孝,字梓吾,册名棻,邑庠生。刘暖堂于“史汉以外诸子百家,靡不毕览。”他多年“居馆授徒,善引后进。诗文一经笔削,卓有可观。有春风时雨之化。盈门桃李,泰山仰之矣(引自《沩宁荷塘刘氏三修支谱》)。”
1880年(光绪六年)叶德辉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当时湖南省的学术中心,湖湘学派的大本营。在岳麓书院,叶德辉先是从刘树瑚学习。
光绪七年(1881),十八岁。从宁乡刘树瑚先生佩衡读书岳麓书院。
刘工于时文。其时盛行管世铭的《韫山堂稿》,人人揣摩,以为逢时利器,刘先生语公曰:“学管韫山(管世铭,1738—1798,字缄若,号韫山,江苏阳湖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有《韫山堂诗文集》传世),不如学方望溪(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之一,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韫山本学望溪者,所谓取法乎上,而后得力于中也。”公因于坊肆购得二方时文合刻,其一望溪先生苞,其一朴山先生楘如也(方楘如,生卒年未详,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浙江淳安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时人称其为“朴山先生”)。
刘先生又语公曰:“时文即古文。试取俞长城(俞长城,号硕园,浙江桐乡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辑刻百二十家名文考之,所录王安石、陈傅良诸家经义文,无有作八比试者。八比、六比一体,盖始于明嘉靖以后,然艾千子南英(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子,江西临川人,明朝末年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及国朝姚惜抱鼐(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清代著名散文家)所为时文,尚不拘守八比、六比之式,是皆以古文名家者。明乎此中消息,时文安有不工者耶?”自是公益苦溺于时文,凡刘先生平日所列举者,如《百二十家名文》、吴选明《天崇百篇》、《八铭塾抄》、《钦定四书文》,以及名人专稿如金声、陈际泰、项煜各家,王步青《式法集》、《后式法集》,无不搜罗罄尽,馈寝沉思。故公所为文,意深而辞达,格高而调谐,盖得力于刘先生所云“取法乎上”者也(引自《叶德辉年谱》第27页)。
刘树瑚,1848-1906,字荫南,号树瑚,谱名友樾,册名佩衡。曾获县试和府试第一,以时文著称。他科举不遂后,转而或省垣讲学,或异地铨才,或投笔从戎,或裹粮访胜。经八闽,历两江,过三秦,至陇右,凡湖海之大,嵩岳之峻,皆得以尽壮观,而宏学识。曾游甘州,主讲河西觻得书院(觻得书院为甘肃提督周达武1885年修建,今张掖四中),西陲子弟普被春风。后蒙闽浙总督部堂杨昌浚(杨昌浚,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保荐,选用训导,授修职郎。
作为一代名师,刘树瑚“器识宏远,学问渊博,每一艺出,辙如丰城剑气,咄咄逼人,故所造就诸生若叶主事、陈孝廉、洪臬司辈皆成大器(引自《沩宁荷塘刘氏三修支谱》)。”
刘树瑚遗著至丰,由其门人宁乡洪某集而藏之,拟付梓。但洪某致仕归乡不久而卒,后来岁远时迁,却无从搜辑了。
值得称道的是叶德辉的这三位老师,皆出自湖南省宁乡县荷塘刘氏,其中刘荔田、刘暖堂系从堂兄弟,刘荔田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刘开诚之孙,而刘树瑚则系刘开诚之曾孙。本支刘氏崇尚读书,代有名人。一门三师,也可说是叶德辉与荷塘刘氏的一段良缘。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