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二十四节气”漫说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2016-12-23 13:36:07
—分享—

  2006年5月,农历节气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庄子在《知北游》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但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它们却有不同的意义。在我们的祖辈眼中,一年并非只有简单的春夏秋冬,而是用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曾经,“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刻度,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祖辈生命中的方方面面。而现如今,我们中还有多少人能逐一说出这二十四个节气呢?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360度,即为一个回归年。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的头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如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多带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意味。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节气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诗经》里的《七月》是最早描绘“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宋代陆游所著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作:“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戏曲方面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如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所著《节气歌弹词》。词人将“二十四节气”名和二十六戏目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语意双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与“二十四节气”相生相伴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地区的不同,每一节气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

  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民俗。在宁乡广大农村遇惊蛰节气有在房前屋后撒石灰的传统。用石灰撤到房屋四周及潮湿暗角,小孩点燃爆竹并丢向屋角墙下,所谓“凉蛰惊蛰,炸得虫蚁笔直”。到了立夏有吃立夏粳的习俗。谚云:“吃了立夏粳,麻石踩成坑”。立夏粳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吃起来清香柔软。本周三就是冬至,又到了家家户户做冬至肉的时节。冬至肉又称风吹肉,冬至一到,肉以盐腌制浸泡数日,后悬挂风吹,可保存数月。

  “二十四节气”流淌着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成功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东方智慧之花将再次绽放。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