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取款、转账、余额查询,甚至交电费、话费等业务,足不出村就全能搞定;将金融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成功帮助贫困户脱贫——这是记者近日在青山桥镇竹峰村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点和农商银行金融扶贫服务站所见到的。
青山桥镇竹峰村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点、农商银行金融扶贫服务站是一个场所两块牌子。记者了解到,便民金融服务点是农商银行为完善农村金融环境和方便村民办理金融业务所设立,服务点可以办理存款、取款、转账、余额查询,乃至交电费、话费、领取养老金和农补款等业务;金融扶贫服务站则配备有人民币识假、反假币等宣传材料,负责金融扶贫政策宣传、推动扶贫小额信贷等工作。
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银行业务
“我们村有了一家‘银行’,存钱、取钱不用出村!”青山桥镇竹峰村村民碰见邻村人都会如此“炫耀”。
村民口中所说的“银行”其实是农商银行于2015年7月在该村设立的便民金融服务点。记者走进便民金融服务点,看见服务点配备有金融服务终端、监控摄像头、点钞机等设备,一名工作人员正坐在装有防护栏的房间内帮村民办理存款业务。
“以前我要存钱、取钱必须走10多里路去镇上的银行办理业务,自从村上有了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点以后,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存钱、取钱业务,还不用手续费,实在是太方便、太好了!”竹峰村村民范霞辉对服务点赞不绝口。
“还有不少邻近的娄底人来我们村办理金融业务。”竹峰村村民介绍,该村便民金融服务点不仅方便了全村4700多人,还方便了不少相邻地区的人。正在办理取款业务的肖雨桃告诉记者,他今年80岁了,是娄底市娄星区人,由于去娄底市区银行办业务又远又麻烦,所以选择在竹峰村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点存取款。
选聘贫困村民当“银行行长”
除了配备先进的金融设备外,便民金融服务点还配备了一名管理员,负责便民服务点的日常运营,帮助村民办理金融业务。竹峰村残疾村民唐国平便是该便民金融服务点的管理员。
今年45岁的唐国平是一名肢残人,便民金融服务点就设在他家中。“1984年,我在一家锰矿打工时不幸遇上塌方,双腿受伤致一级残疾,后在长沙收废品、村上开豆腐店,并被评定为贫困户。去年,我被聘为便民金融服务点管理员,每月有2000元稳定收入,不仅不用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在外奔波了,而且现在已成功脱贫!”唐国平告诉记者,他非常感激农商银行。
“我们选择便民金融服务点管理员,主要是看人品,看他是否有诚信、有责任心。唐国平符合要求,并且属于贫困户,于是我们将金融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特别选择唐国平作为服务点管理员。”青山桥镇农商银行支行行长厉胜清介绍。
在便民金融服务点,管理员的作用相当于银行柜员。厉胜清告诉记者,银行会对服务点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服务,并且每周都有专人上点巡查指导工作。
金融便民扶贫聚人心
“宁乡农商银行是全省首家推出便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我们的便民金融服务点一般选址在没有银行的偏远村或社区。”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建设便民金融服务点这一举措,将改善全县城镇社区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环境,推进金融服务的有效延伸,真正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宁乡农商银行在全县已有便民金融服务点160家,每月办理业务笔数超过3万笔,其中春节前后更是超过了4万笔,均运行良好、系统畅通、业务功能多样,无资金结算障碍和客户投诉等事件发生。
据悉,农商银行在每个便民金融服务点的投入是8至10万元,包括设备2万元、装修费用3万元、监控保险柜2万元、广告招牌1万元、点钞机等其他设施1至2万元。便民金融服务点只需一名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所有服务,可在农村村组和城市小区实现快速覆盖,与设立网点和自助银行相比,便民金融服务点的服务模式功能更强大、操作更安全、成本更低。
正因为农商银行便民金融服务点为农村偏远地区居民送上了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节约了往返乡镇办理业务的时间和费用,特别为农村留守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真正解决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受到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