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王维的山水劲爽有柔性,随意而自然。古往今来,以书画为一生事业的艺术家不胜枚举。而在我县,亦有一位把书画当作毕生追求、致力于艺术传承,只为把书画的灵韵之美展现给更多的人,他就是陈桂生。

陈桂生,玉潭镇人,1952年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美术客座教授、北京华夏邦交国礼书画院院士、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沙岳麓区美协理事、长沙翰墨书画院院长等。今年10月,应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职业经理人国际交流会和《中国经济报》邀请,陈桂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挥毫泼墨,写下“尚德千秋”四个雄浑古朴的大字,作为礼品敬赠给习近平主席。

A 耳濡目染 牵引艺术梦想
幼年时的陈桂生就酷爱书画。“我每天都会忍不住进去看看、欣赏和学习,在我印象中,童年的美好时光都在画室里度过。”陈桂生回忆,在他上小学的时候,邻居家开了一间画室,从小耳濡目染,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在他心中发芽。1980年,经姜亚勋介绍与书画家谢凯、李立相识,并拜他们俩为师,开始了书画学习之路。只有小学学历的陈桂生一边在宁乡星火机械厂任职,从事工会和企划工作,一边到处写生苦练书画。至2000年,工厂改制后,陈桂生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创作中,至今已长达16年。
初见本人,陈桂生精神矍铄、谈吐风雅,颇有大家风范。当我们走进他的书画室时,一眼就看到一张早已泛黄的沾满墨汁的旧毛毡。陈桂生介绍说这张旧毛毡可是他的“宝贝”,跟随了他几十年,他的大部分书画作品都是在这张毛毡上创作出来的。随即陈桂生在毛毡上铺上一张白纸,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幅浑厚大气、灵动飘逸的书法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观陈桂生挥毫泼墨,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那笔落在纸上,龙蛇游走,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气韵飞动,极尽刚柔相济之大美。厚重处,泼墨积水,有种肆意宣泄任笔挥洒的美感。淡雅处,枯笔飞白,线条奇崛,苍劲豪放,诗意禅意无穷,极具书法气势。结构巧中有拙,拙中藏巧,耐人品味。
在陈桂生的书画作品中,他的篆书最为人称道,一笔一划大气而厚重,落笔处的枯笔更是有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B 潜心磨砺 创作书画佳品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话题从诗歌到书画无所不谈。陈桂生用“酸甜苦辣”一词来形容他的一生。“我从事过的职业很多,什么苦都尝过。从最开始的车工,到后来的药师、商户……如果说职业有72行,那么我至少从事过20个行业,但是唯有书画艺术伴我一生,从来没有放弃过!”。
走到哪画到哪,不断地向大师学习请教,废寝忘食地练习、创作。正是这种对书画深入骨髓的热爱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陈桂生的艺术造诣越来越高。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县书画展览,并屡获大奖,还多次成功主办个人书画展,其作品被许多海内外人士收藏。
陈桂生说:“书画是我一生的爱好和追求,它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结交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同时书画又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它能带给人们美的体验,美的冲击,产生美的共鸣。要让人们喜欢书画,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大众当前的审美追求,通过不断创新赋予书法新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社会在发展变迁,人们的艺术生活、精神追求与审美观也在与时俱进,而创作反映这个具有开放向上时代特征的书法作品,才是当前书法家们应该有的理念。
C 助人为乐 授予“慈善大使”
除了潜心钻研书画艺术,陈桂生多年来还一直默默地关注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陈桂生说,他最喜欢的花就是兰花,因为她高洁、淡雅、与世无争。“人心向善是我最为看重的品格,只有保持内心的纯粹,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陈桂生一直坚持照顾一个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熊必桃,直到七年前老人90多岁离开人世,期间甚至因为怕影响对老人的照顾,辞去集团公司四万多年薪的工作,一时传为当地佳话。在雅安、汶川地震时,他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进行拍卖,将所拍卖的款项全数捐给灾区的受灾群众。近几年来,他更是多次参加慈善募捐活动,还专门举办了4次个人作品拍卖会,并将拍卖的资金全部赠予了慈善机构。因为多年的善举,2012年,陈桂生被民政部授予“慈善爱心大使”称号。
文/图 刘畅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