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字左右的书,我已经多年不看了。今年却在一个多月内看了三本宁乡籍作者的书,总计100万字。一本已经出版,一本正在定稿,一本还是初稿。作者们希望我谈看法,我分别给予了回复,并且表明他们有些方面堪为我师。这里要讲的综合看法,是文化的平民化倾向。
这三位作者,一个医生,一个企业家,一个农民,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医生曹利平,《穿越心灵的迷雾》是国内首部心理咨询师与咨客完整对话实录;企业家谢娜利,《卷起浪花的笑涡》是一部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农民黄其德,《后原始时代》是一部用哲学和物理学眼光描写世俗生活的小说。如果加上去年推荐的,还有一本《抠抠语文》,作者邱先进,高中教师。他们都不是作家。这使我想起这些年分别与怀彧、小平、罗先合作主编的五套丛书(52本),30多名作者均出自宁乡,当时就欣喜于这种平民化倾向。
说倾向,是有时代背景的。中国古代文化最初产生于民间,由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和拥有,后来几乎成为宫廷和文化精英的专利。唐宋两朝在统治者和文化精英推动的同时,文化平民化趋势也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大踏步前进,以后的进退都与生产力和国运有关。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平民化的推进,都孕育了一个中国文化的高峰,因为高峰必须有一个宏大的基础。
当代文化的平民化,随着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影视网络的发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文化的门类、流派、业态、审美趋向多元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也比以前模糊。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可喜地反映出各类作品在视角上的平民意识,价值取向上的平民立场。上面讲的几本书,以及活跃在城乡的诗词对联、书画摄影、歌舞健身、花鼓戏、诗散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表现。这反映出中国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变化,十八大以来尤其明显。从文艺角度看,实际是大众审美的普及和升华,审美的细化和泛化现象已经通过平民的视角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为创新铺筑了温床,诗散文在宁乡的出现即是一例。上文提到的《后原始时代》,在视角和写法上也有诸多创新,比如借《天演论》批评性开放,用“万有意识”启发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层觉悟,用否定有限宇宙模型、质疑万有引力的宇宙普遍性、否定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杂交等一系列推理,考问中外知识权力门,作者甚至有时跳出地球写地球,把世俗生活与科学批判交织在一起,部分带有科幻色彩。书中说,“拉近科学专家与常人的距离,应该是人类进化的首要使命”,且不说这个“首要”是否恰当,此论倒是与文化的平民化挂上了勾。柏拉图之问产生了美学,美学的哲学特质不言而喻。西方美学一直从属于哲学并有疏离倾向,且局限在小圈子内,中国的美学早已有更多的哲学思考,而且走向了平民大众。
我们时代的文化生活特征,正在走向生产消费一体化,使生活方式充满更多的艺术审美,是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追求。这个进程中精彩与杂音必然并存,比如现在的诗歌普及现象非常可喜,新面貌迭出,大量的试验在进行,有的诗歌讲究在文学中注入诸多信息;一些诗歌在突破“万有引力”涉足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有些现代诗尝试与古代诗进行嫁接和杂交,用这种方式保存诗国的记忆遗传基因;但也有的正规刊物在平民化的名目下,赤裸裸地推介一些低俗下流的作品,污染文坛,误导作者,则不可取。
黄沃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