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女士母亲对老年保健用品完全着了魔,花光了数十万元积蓄购买产品,并到处借钱。无奈的周女士只得逐一和亲戚朋友联系,让他们不借钱给其母亲,并上门和保健品店联系,然而被拒之门外,令周女士和其家人头都大了。
“最近,80岁的老父亲硬是要我为他买个8000多元、包治百病的枕头,明明晓得这又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保健用品,但碍于老父的固执不得不买了!家里这样的保健品都快堆成山了!”近日,记者先后接到市民周女士、彭先生热线电话,呼吁媒体对老年人用品市场的“温柔陷阱”加以报道,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现象】 老年人屡陷“温柔陷阱”
号称延年益寿的玉磁枕、无菌的饮水机、胜过灵芝的“甲壳素”、能增加10多种有益元素的电饭锅……这是记者在玉潭路80岁的彭爹爹家看到的诸多保健品。
“我的工资都用来买保健品了!”据彭爹爹介绍,他是高级教师退休,每个月几千元的工资基本就买了这些保健品。因为没有积蓄,有时候遇到特别诱人的套餐保健品,就找儿子女儿,幸亏儿女都孝顺,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家里的保健品特别多。
记者在彭爹爹家看到,彭爹爹花了16000元买的无菌直饮饮水机放在角落,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彭爹爹的儿子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这是3年多前买的,只用了不到半年,结果网上和电视上就说这个产品不合格,不仅不能保护身体,而且水质根本就不达标,所以只能成了废品。
记者注意到,像彭爹爹所居住的玉潭路等老城区,形式多样的保健用品店还真是随处可见。在不到1000米的射圃巷里,就有两家这样的店。其中,有一家保健品店大打“温情”牌,开展免费问诊、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等,瞅准机会向老人们推销昂贵的保健品。记者采访时看到,一位70多岁的杨奶奶在该店免费进行身体检查时,就被告知血压和血糖都不正常,然后,在店员(号称保健医生)的推荐下,大包小包的买了近1000元药品和保健品回家。还有一家店,方法就更是独到,这家店的老板是一个外地来的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温文尔雅的他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深得老人们的喜欢。他在店里安放了一个唱歌的麦克,经常组织老人早上唱歌,还有做操等,硬是吸引了几十个真实的老年粉丝每天前往。
面对老人对保健品市场的痴迷,众多做晚辈的都表示无可奈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真的不好阻止更不能责怪,他们想健康长寿又没有错!”一位姓蔡的女儿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她的父母还遭遇了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当时,有一家从福建过来的推销保健产品的团体,在体育场大肆促销,明确只要买保健产品达到2000元就可以免费组织到南岳旅游。当时,蔡女士的父母非常动心,于是两位老人买了4000元保健药品,被幸运告知可以去参加旅游。结果刚刚出县城,这个保健品团队的工作人员就要求老人们每人补交500元,说他们只负责交通费,其他伙食费等必须再补交。当时,工作人员和老人发生争执,最后报了警。保健品公司被罚款了事,老人们的免费旅游自然也泡了汤。
【调查】保健品市场花样百出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物质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前列,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作为有着28万多老年人口的宁乡,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是外来保健品不法游商争相抢滩的宝地。
记者调查时,就有市民介绍,曾经在我县闲置的老剧院,就经常有江浙一带的保健品商业团队活跃在那里。他们开展保健讲座、免费赠药等活动,吸引了上百的老年粉丝。住在北门菜市场做生意的王女士回忆,每天早上4、5点,就有老人生怕领不到免费的保健品而在那里排队等着剧院开门。一位姓周的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还唯恐抢不到号称炙手可热的保健品,硬是挡在她进货的路上找她借钱。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记者调查发现,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已经是保健品行业内的“标配”推销手段,一些不法分子也通过“健康讲座”“赠送礼品”的幌子,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当前业内“骗术”不断升级,“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
一是大打免费牌。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保健品商家在推销时会先发放免费小礼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给不知情的老年人制造买药不花钱不买白不买的假象,引起关注。同时,一些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骗术也在升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产品销售现场异常火爆,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一些老年人“被忽悠”参加活动,往往正是贪图商家“免费”便宜。商家随后通过“温水煮青蛙”方式,展开后续高价保健产品的推销,老人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受骗。
二是大打“专家牌”。部分不法商家利用“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访谈、养生现场会等形式做幌子,一定程度上会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一位姓贺的市民介绍,商家的广告噱头十足,老年人一旦被洗脑就会停不下来。她妈妈就被网上一家销售医疗器械的商家所骗,虽然当时家人全力制止,可老人还是执意花数万元购买其产品,事后才知受骗。
三是大打“亲情牌”。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会从关怀角度入手,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
【呼吁】 不要让骗子代替“行孝”
据县市场监管局的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分析,保健产品低成本、高利润是致使违规商家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打着高科技、养生功能幌子销售的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被褥等物品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其实只是“玩概念”,与普通产品无异。据调查,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销售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动辄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而一旦被查处,罚金也就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无法产生威慑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不少虚假宣传企业钻着法律的空子,怀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在搅乱市场,只要“没人举报,无人追究”,不良商家便可闷声发大财。专家建议,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假劣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以及虚假夸大宣传的生产经营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不断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等通过举报电话、网络,向相关部门举报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社会共治”局面。
探究老年人为何屡陷“温柔陷阱”原因,资深专家分析,一是要解决老年人孤独的问题;二是要正面引导老年健康事业,完善与之配套的项目建设;三是要加大市场的监管,确保不法游商无空子可钻。所以,记者在此呼吁,子女和社会要多关心空巢老人群体,子女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保健品,不要让骗子钻了空子,代替“行孝”;老年人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随便参加商家以“免费活动”等名目开展的促销活动,以防不知不觉中陷入“温柔陷阱”;同时,媒体要加强宣传监督力度,政府要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和老年人事业的完善,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吴晴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