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曾慕名而往双峰县荷叶塘,瞻仰曾文正公故居。时值盛夏,走近富厚堂前的荷塘,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就像绿色的海洋,让人陶醉。虽然富厚堂、藏书楼、思云馆、白玉堂,处处留下了我的足迹,但在流连忘返中,似乎想到的是江南采莲少女,她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在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对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故居,仅是匆匆浏览,实属大不敬。
前几日,宁乡县作协贺小平主席组织活动,行程里安排了富厚堂。时已晚秋,雨滴在天空中挥洒,似乎洒着银色的月光。戏剧般的又看到了秋阳,透过薄薄的窗纱,洒下一地斑驳,将律动的秋韵,摇曳于我斑斓的心海。
参观曾国藩的“乡间侯府”富厚堂时,导游解说“富厚”二字,是“富裕、厚重”的意思,导游还说,曾国藩是古今儒家、道家、法家之集大成着,内心不以为然。
我感觉“富厚”二字,应该是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意。自古读书人,颇有些清高,不愿意沾上一身铜臭,也不会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虽然范进54岁中举,欢喜得发了疯,暴露了穷困潦倒的酸儒本性。而文正公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应该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只差没有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类的诗篇了,又岂会满足于丰衣足食呢。
文正公早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被送绰号“曾剃头”、“刽子手”;1870年办理“天津教案”,被扣上“卖国贼”、“汉奸”的骂名;当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投降,邀文正公谋反,结果被文正公秘密杀头。这些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百思不解,我在疑问里重游,在重游中参悟。
富厚堂的精华是藏书楼,文正公美其名曰:无慢室。“无慢”一词,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一语,意思是不要怠慢客人。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我看到曾家祖传的治家八字诀,其中“宝”是指对待邻里要和睦,对待长辈要尊敬,待人是无价之宝。这让我明显感受到文正公骨子里浓厚的儒家血统。因为儒家的思想主旨:以“仁”为核心,舍生取义,仁孝治国。
文正公思想,一生三变,早年以程朱为依归,他最先接触的是程朱理学传统的儒家文化,他继承和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的纲常伦理,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他不会反清王朝,严守君臣界限,不敢取而代之;他中年平定太平天国,“治乱世须用重典”,他采用了最为苛刻的法家思想,也是为了力保大清不倒;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慧眼识珠,重用曾公,得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刚得喘息之机,又迎来了“天津教案”,实属焦头烂额,祸不单行。文正公纵容了洋人,也是出自忠君的良苦用心,不希望内忧加上外患,弄垮清王朝。
文正公的妻子欧阳氏是衡阳人,很贤惠很有才气;1853年,文正公以一个在籍侍郎的身份在衡阳练水师;著名湘军统帅彭玉麟,就是衡阳人,官至兵部尚书。我想,文正公应该深受湖湘文化之船山派的熏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传人。
后人对文正公毁誉参半。然而毛主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要救国复兴就不可不效法曾、胡。”这两个人,曾经是绝对的冤家。
看到曾家非常有名气的八本家训,让我想起毛主席亲手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不是受了启发呢。文正公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应该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紧密相联。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传说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美好的传说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公道自在人心,也蕴含在传说里。
历史的长河,时刻上演着大浪淘沙。富厚堂注定是一颗钻石,注定要发出熠熠光芒。
作者:张旭明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