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县烟草专卖局服务烟农工作侧记(上篇)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欧阳杨 李先强 编辑:陶湘 2016-11-01 15:13:03
—分享—

  【编者按】:不忘初心,发展方能行稳致远。宁乡烟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烟农增收;以精益改善为落脚点,进一步挖掘创新潜力、激发队伍活力;以扶贫帮困为着力点,进一步担当社会责任、维护烟农利益。

  A 碧叶流金民富足

  秋日的大屯营烟草收购站是忙碌的,金色的阳光与鎏金的烟叶构成了收获季节的主色调。对烟农陈德义来说,当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年的辛勤劳动即将换来收获。按照半个月前烟农辅导员的到户预约,他早早来到了收购点。此时站里的4条收购线已经开始收烟,工作人员正在忙着质量初检、封闭定级、主检复验、烟农确认、过磅结算、原级成包打码,严格按照程序,有条不紊;烟站的公示栏,张贴着收购标准、收购价格和相关政策,LED屏滚动播放着烟农交售烟叶等级、数量、收购均价、各项补贴信息。

  不出两个小时,陈德义的烟叶交售完成。他满脸喜悦,走到休息区,边喝茶边与几个熟识的烟农攀谈起来:“今年技术落实得好,烟叶质量高,每亩收入比去年多了400来块!算下来纯收入有八九万,送细伢子读书、屋里开支足够了。”

  像陈德义这样的烟农还有很多。“一季生‘金’”,四季发财!”这句宁乡吉祥“新农谚”里,这一季的“金”,指的就是“金叶子”烟叶。近年来,宁乡烟草在县委、县政府和行业上级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坚持把发展烟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首选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促进财政增收的财源工程、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工程来抓,积极探索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致力打造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全县烟叶规模曾由2000年的1.4万担发展至30万担,2014年始受行业“双控”政策影响产烟减少,2015年仍稳定在13万担左右。

  宁乡是全国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2009年至今,累计投入烟基建设资金5.51亿元,完成烟基建设项目11587个,其中烟田土地整理项目14个、面积1.5万亩,烤房及烘烤设施项目7225个,育苗工场55处,受益烟田18.08万亩。投资9400万元扩建铁冲水库,可向下游四个乡镇提供优质水550万方,受惠农民超过5万户。宁乡烟草多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烟叶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黄材富源烟叶合作社入选省委省政府100个为民办实事示范社,金醇烟叶合作社获评行业示范社,财政部、中国科协“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引起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被列为国情调研课题的样本点,调研成果写入中央内参向高层领导汇报。国家局原局长姜成康和国家局副局长杨培森、赵洪顺等领导深入宁乡烟区调研,对宁乡烟草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及关注。

  今年全县共计有4118户烟农,种植烟叶5.02万亩,预计收购烤烟11.4万担,晒黄烟3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2.2亿元,烟叶税收4840万元。烟叶产业将又一次为我县烟农增收、财政增税,助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B “烟站课堂”送技术

  “听了技术员讲的备耕移栽知识,这下心里有底啦,只要跟着站里的技术要求走,今年一定能种出好烟,卖出好价!”参加完烟站备耕移栽技术培训的烟农秦命华开心地说。

  3月,正值烟叶移栽关键时节,宁乡烟草“烟站课堂”适时组织培训,向广大烟农宣传烟叶生产政策、详细讲解备耕移栽技术要点,为全年烟叶生产工作打好基础、做足准备。

  “烟站课堂”是宁乡烟草优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用心之举,自去年开讲以来,累计授课268节、参加培训烟农2.2万人次,培训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烟叶生产过程中用工浪费、成本偏高等问题。今年年初,宁乡烟草明确了全年度讲课次数和内容,要求“烟站课堂”务必做到培训“有计划、有教案、有效果”,“接地气、合胃口、易消化”,充分利用课堂为烟农“讲政策、讲形势、讲技术、讲管理”,切实提高烟农质量意识和种植水平。针对不同烟叶生产阶段特点,各烟站采取现场指导和课堂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为烟农解答烟叶生产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实现服务烟农“零距离”。

  县烟草局(分公司)副经理郭亮说:“烟农不仅是宁乡烟草的服务对象,也是宁乡烟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提升烟农整体素质和生产水平,是我们服务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宁乡烟草针对烟农文化水平偏低、生产技能薄弱,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及掌握较慢等特点,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致力于培育以职业烟农为主的生产主体,对职业烟农进行政策倾斜和福利保障。同时做好合作社引导和扶持,拓展合作社专业化服务,不断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连续三年举办全县烟叶分级技能比赛,通过“课堂培优、比赛选优”,打造了一支近百人的“专业分级能手”队伍。

  悄然间,宁乡烟农队伍逐渐起了变化,和秦命华一样,烟农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质量意识越来越强,生产技能越来越“牛”。懂技术、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烟农队伍正在壮大,“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职业烟农队伍已成为宁乡烟叶生产的主力军。

  C “四心服务”惠烟农

  在资福烟草站定级收购窗口前,烟农隔着窗棂盯着定级室里的电子屏幕,上面清晰地显示着他的名字和他所送来烟叶的等级、数量和价格。整个收购大厅里显得那么安静、有序。休息室里,烟农们有的正悠闲地吹空调、看电视,有的在翻阅书架上的书籍杂志,有的在一边喝着茶一边话家常。“早几年前交烟,时间拖得长,烟农一大早就得赶到收购点排队。有时在收购时,人为的因素太多了,经常有烟农为排队和烟叶定级吵架。”老烟农梁文伏对当年的窘状仍记忆犹新。“如今送烟可大不同了,越来越方便,再也不用排“长队”,送烟叶又快又好,喝喝茶聊聊天,不到2个小时就搞熨帖了、钱到了账。”一旁的烟农肖文省笑着感叹。

  如今宁乡烟草站里的烟叶收购确实是大不同。为了让烟农轻松送烟、放心卖烟,在收购过程中,各烟草基层站点结合烟叶工作实际,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全面推行“四心”服务。预约送售让烟农“省心”。由烟站、合作社、乡、村四方成立预约小组,开展精准预约服务,交售顺序精准到组、到人,交售时间精准到天、到时段,交售重量精准到担、到公斤,确保烟农交烟次数在3次左右,每次候售时间不超过3小时;服务周到让烟农“舒心”。按照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凉茶、一台电视、一份清爽“五个一”标准做好服务。完善服务设施,配备茶水、防暑药品、设置吸烟点等,完善烟农休息室服务内容,提供报纸、书刊等服务,供应茶水和必需的防暑降温物品,配备座椅、电视机、空调、电风扇等基本设施,为因收购耽误就餐的烟农提供免费餐点,让烟农朋友舒心送烟;流程规范让烟农“安心”。推行原收原调收购模式,全面实行编码成包和调拨,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创造良好的烟叶收购秩序,有效解决“人情烟”、“面子烟”、“关系烟”等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收购;质量监管让烟农“放心”。认真落实收购标准,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组织定级员平衡收购眼光,对收购烟叶及时跟踪检查,确保收购眼光平衡。继续推行烟叶收购公示制度,在收购站点设立公示栏,设置举报箱,公布纪检监察室举报电话,对烟农交售烟叶的等级、数量及收购均价等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烟农的监督。

  烟叶,是烟草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烟农,是烟叶价值最根本的创造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没有烟农的辛勤付出、没有优质的原料保障,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在促进烟叶提质增效的同时,要最大限度让利烟农,最大限度维护烟农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烟农,切实提升烟农利益。”县烟草局(分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陈道颖郑重地说。

  D 烟叶丛中现“奇兵”

  “烟草公司把饲养繁殖的蚜茧蜂免费投放到烟地里,‘以虫治虫’,不洒农药,既省钱,又省力,真正让烟农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烟叶技术员李智勇介绍道。

  5月,宁乡烟区各基地单元进行赤眼蜂放蜂,试点赤眼蜂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技术烟田5000亩。一只只小飞虫承担起打造宁乡“绿色生态”烟叶的重任。而蚜茧蜂能抑制蚜传病毒的传播,从而减少化学农药在烟叶上的使用量,提升烟叶质量,促使宁乡烟叶生产朝着更加“安全无公害”的方向又迈出一大步。宁乡烟草烟叶生产经营分部主任黄国强说:“通过烟田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将有效防治烟蚜虫,改变以往农药防治的落后方式,减少烟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质量,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蚜茧蜂已成为烟农管理当之无愧的‘好帮手’。”

  宁乡烟草全面推广“以虫治虫”理念,先后在植烟区引入蚜茧蜂、赤眼蜂、异色瓢虫等生物防治技术,编织出一张生物“防虫网”。今年共放飞蚜茧蜂1万盘,满足了宁乡烤烟、大农业及常德烟区2万亩烟田的防虫需求,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了烟叶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态。

  面向未来,宁乡烟草将建立以蚜茧蜂防治蚜虫为主导,集成绿色生态调控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及科学用药技术的绿色防控体系,以科技推动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不断提高烟草农业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打造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烟区。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欧阳杨 李先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