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厚土长桥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吴平生 编辑:陶湘 2016-10-31 11:04:43
—分享—

  长桥,在世代王朝更替中,逐渐被历史烟尘湮灭。曾经在这片厚土上群雄逐鹿问鼎潇湘的波澜壮阔,曾经在这茫茫西域几度上书倡导办学的贤达足迹,曾经在那难明之夜传播马列真理的掷地之音,已熔入历史长卷,它被汹涌而来的历史尘沙一层层覆盖,在新植土地上生长出新的故事。

  宁乡,自商周至东汉,如水上浮漂,既无县治,又归属游离。“[三国·吴]太平二年,即公元257年,析益阳县地置新阳,隶长沙。县治设长桥,即今横市镇向阳村。”(载《宁乡·康熙志》)这才使得宁乡正名定分,才有了归宿,有了自己正式的家。“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改新阳曰新康,隶衡阳郡。县治迁冷水铺,即今白马桥乡五福村,在马王庙(今玉潭镇玉潭路宁乡县人民政府旧址)设”新康驿(载《晋史》《水经》)。据老古板人传,旧时,县以上衙门建治是非常讲究风水的,除了地形、水源、山势、方向外,还必须在所治区域内选址几处取同样体积黄土过秤,哪处黄土比重重一些的,便被甄选为建治所在地。长桥有幸,虽设县治仅23年,但它确实是宁乡历史上正式设置县治的发源地,安宁之乡从此启航!1700多年以来,它承载着这方热土上的兴衰荣辱,黎民百姓苦与乐蹒跚前行。

  长桥,地以桥名。据《宁乡县志》载:“南宋时,长桥东起长桥港,即今横市向阳村,西至长桥铺,即今横市申明村,全长几华里。”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长桥,置洞庭湖水域,而今,横市滩山铺一带还有渔民,便为见证。由于水面宽广,临港架设石墩桥,木桥面。

  南宋,抗金名相张浚葬于沩山下龙塘坳。其子张栻与状元易祓巷子口家人友好交往,便常西上沩山。一次,张南轩途经长桥,触景生情,欣然吟咏:“西风吹短发,复此过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矫首山中隐,凭谁为一招。”诗人临湖即赋,赞颂长桥波澜壮阔,感叹所经所历百味人生。长桥有缘,诗人遗墨;长桥厚重,承载着湖湘文化渊源与厚重。

  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县人陕西巡抚刘典,在长桥铺对岸水云山下倡导修建“云山书院”,两次向知县郭庆飏劝士绅捐助建校,他自己带头捐款并最多。其《捐禀》云:“县治偏东北,西南袤长,西犹甚。百里以上多崇山。士人秉清淑之气,文而有质,不乏英多磊落之才。其耕田凿井,未泽以诗书者则似质胜于文。于以叹昔者之书院,其用意深也。”云山书院共建158间,设讲堂凡四楹(旧时一楹即一列),可容生160余人。东侧建“奎星楼”,楼高五丈余,沩水流经楼西,步云桥横越其上。清朝废除科举制,云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1909年后,“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先后在这里任教或担任校长。“云山完小”大门匾额为谢觉哉亲笔题书。后来,何叔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姜梦周、王凌波与何叔衡一道,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谢觉哉成为了共和国法典奠基人。该校学生甘泗淇、夏尺冰、喻东声都成长为革命杰。

  1917年,毛泽东来宁乡调查,曾住宿云山书院。云山书院,是革命的摇篮,是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积极贡献。现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时迁境变。元、明时期,长桥水域被渐渐地凸出水面,长桥,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改变。据《宁乡·康熙志》记载:“长桥,在县南九十里。洪武间,知县刘淳鼎建。”这次建桥,应该是大大地缩短了桥的长度。“嘉靖年间,邑人李秉南、监生李廷臣重建为石拱桥,一拱跨度30米,桥下可并排停泊10多艘乌舡子。”这当是长桥再一次脱胎换骨。现在,桥墩大理石上雕刻的蜈蚣,似乎仍在恪守岗位,守护着昼夜不息的沩江之水。老人说:发洪水,出孽龙,孽龙一动,桥毁为潭,灾祸于民。龙怕蜈蚣,便刻蜈蚣以制孽龙,使其不敢兴风作乱。长桥石拱桥全由榷型大理石砌成半圆型,桥面铺大理石,两边砌石条,每根一丈有余,端方四正。桥东左侧建一碑亭,上刻张南轩诗。

  民国初期至土地改革前,民间大桥都设有田亩,专人守桥。长桥西一木屋,一个叫喻二阿婆的守桥,人特恶,因此,谁也不敢对长桥“非礼”。

  后来,七一六矿落户黄材,开采矿石,汽车载矿石过长桥安然无恙。

  1998年,省道s209宁横公路复线兴建,于老桥上游连建两座钢筋混凝土汽车桥,这是长桥有史记载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华丽嬗变。曾经载往东西南北客,运送四面八方物资的长桥石拱桥,从此才挥手告别它的历史使命。而今,长桥石拱桥旧迹依稀可见,桥墩基脚,全由石灰加糯米加食盐搅拌如胶的三合土和鹅卵石筑成。石拱桥被毁10多年了,但桥墩任凭风雨剥蚀,河水冲涮,其颜不变,其状如昨。据当地一个年近70来岁名叫蔡命良的老人说:“这些残墩基脚,凿不开,大锤抡不烂。”足见先人治理河山大智慧,大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长桥行政区划属横市镇。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以鞭炮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与之配套的造纸、卷筒、引线、包装等产业发展,成为了现今这一区域经济重要支撑,农民率先住进了小洋楼,小汽车率先开进了农家庭院。

  历史与机缘吻合,要塞与变革同谋。从历史到今天,长桥,纵贯东西,横越南北,长沙、湘潭、娄底、涟源、益阳专线交汇于长桥,2011年,我国八纵八横铁路枢纽之一的洛湛干线贯穿长桥,与2003年通车的省道s209宁横公路复线、宁沩新线交臂于长桥,使这一地处宁乡独一无二的交通要塞如虎添翼。而今长桥,新街老巷,市井繁荣;歌厅酒肆,门迎千辆;商贡店铺,日进万金。站在旧桥残墩上,俯瞰沩江,沩水浩浩东去;举目长桥,火车汽车一啸平川。此时,不由我由衷感叹:长桥,壮哉!

  长桥,无论历史风云变幻,她总是静若处子,恬淡入世,以她独特的妖娆妩媚,为乾坤增色,替日月增晖。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吴平生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