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谢觉哉家书》,掩卷沉思,跃然纸上的是一位睿智大度、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温情脉脉的忠厚长者,和蔼可亲得如同隔壁邻居“周老倌”。
这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大丈夫。众所周知,王定国王老是谢老的革命伴侣。但谢老参加革命前还有一位妻子何敦秀夫人,这就鲜为人知了。谢老参加革命后,何夫人在南馥冲“园里栽树兼扯草,庭前扫地又烧锅”,侍奉老人,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谢老与她一直书信不断,晚年的时候还与王老一道将何夫人请到北京家中小住,何夫人曾对王老说:“感谢你对谢胡子照顾得这么好!”对待婚姻的态度,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是唐朝人的胸襟与情怀,至今让人感慨;“音书久断绝,生死不可踪。累汝苦思念,暮暮复晨晨。累汝御强暴,一夕或数惊。累汝家计重,荆棘苦支撑。遥知鬓发改,不复旧时容。”谢老在特殊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何夫人的情义与担当,同样让人心生敬仰。
这是一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在年幼的儿女眼中,谢老是慈父,“记汤饼三朝,瞳光灼灼;束修周载,口辩滔滔。饥则倾饼,倦则索抱,攀上肩头试比高。扭秧歌,又持竿打仗,也算妖娆。”而谢老教育儿女们“有志气、有计划地创造自己的前途”,则让人感动,令人深思。做儿子的希望做了“大官”的父亲给予“照顾”进城工作,谢老知道后,写信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他要求他们安心农村生产生活,“农业是基础,农村是老家,总得向那里去。”他鼓励他们多学习农业技术,“行行出状元,一切事情,只要努力做,用心学习,抛弃旧的不好习惯,没有做不好的。”他告诫他们“只有有志气、能自立的人,才有资格请人家帮助,人家也会乐意帮助你,同时你也可以帮助人。”1950年1月21日在给两位大儿子的信中,他写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而‘焦’了,转乱为安。有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在谢老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慢慢改变了想法,扎根农村,安心生产。谢老二儿子谢子谷还曾担任友仁中学(宁乡六中)校长,一生桃李满天下,为宁乡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这是一位热恋故土的远方游子。“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水清堪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六月冷冰冰。”谢老一生都惦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1925年谢老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离别家乡的革命生涯。“四十离家七十回”,直到解放后,谢老才于1957年、1960年、1961年三次回到湖南。他关心家乡的发展,“自己生长的地方,不管它变化怎样,总比完全陌生的地方易于了解些。”他渴望得到家乡的消息,主动给不认识的宁乡县干部写信,希望通过信件了解家乡的情况和变化,甚至让他们对家乡人民宣布:“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他关心乡亲们的生活,“农民一年吃油只一斤到二斤,这对我们家乡的人来说是很难受的”。由此告诫家乡干部,“要管的不是百分数那一边——多的一边;而是百分数这一边——少的一边”。他痛心于家乡的山林破坏严重,“森林大不如前了,本来以前有些破坏,现在则更破坏得不成样子。风景优美的不优美了,水旱无忧的有忧了。”并要求家乡的干部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小时候,总觉得谢老是家乡走出来的了不起的大人物,是“宁乡四髯”、“延安五老”,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革命前辈,“须仰视才见”。读罢《谢觉哉家书》,走进伟人内心世界,才觉得谢老离我们如此之近,如此真切,是可以隔着时空对话的长者、老师、前辈。
年复一年,南馥冲的树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山风吹过,松涛阵阵,竹影婆娑。家乡早已是“重重叠叠的山,高高低低的树,弯弯曲曲的路,叮叮淙淙的 水 ”。——谢老,你看到了吗?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孙意谋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