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声明,我不是一个纯正的吃货,对于吃,我既没有讲究,也没有研究,对于口腹之欲,我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之所以写回龙铺的吃,是因为,回龙铺最先让我记住的是众所周知的回龙铺的猪脚。
此次去回龙铺采风,看了田园牧歌的沩河村,看了惠及乡民的太阳坝,也看了秀美宁静的天鹅湖,朝气蓬勃的丰收湾。但都由于行色匆匆,加之当天的阳光太过热情,在空旷地站久了,还是觉得有些肉疼,在外一起合影的时候,都要忙不迭的催促:快点。于是,美景养眼之余,印象倒不是很深刻。如果在看得不深刻之余,再写上不深刻的文字,对于回龙铺是一种亵渎。前面带路的张旭先生,是回龙铺镇的干部,说话行事干净利落,人也有趣得紧,对于回龙铺,他有着很深的感情,只是,我辜负了他的热情,没有去写大家都赞美的美景,而是专门去写了吃的。
其实,好吃是回龙铺的特色,好吃是人的天性。孔子早说过:食色性也。最好吃的自然是苏轼,苏轼在《惠州一绝》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个荔枝,不但激起了这位著名诗人的诗性,更是让他乐不思蜀,忘却了岭南瘴疠之地的现状和自己遭遇贬谪的情形,愿意长居于此。当然,这个好吃的诗人不但留下了许多关于吃的诗句,更是独创了一种菜式:东坡肉。说到最会吃的,我觉得还是梁实秋,梁实秋写过《雅舍谈吃》,写过《味到浓时即家乡》。当然,他的文章写的不是口水飞溅,唾沫四散。在雅舍中谈吃当然不是吃的饕餮盛宴,不是满汉全席,吃相也不会是大快朵颐甚至狼吞虎咽。他写的几乎全部是自己尝过的小吃,诸如豆汁、焦圈、马蹄烧饼、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好吃到梁实秋这样儒雅风流,真可谓洒脱不羁。所以,说到吃,那是一点也不俗。
在参观完美景之后,自然是找个地方吃,由于之前群里有文友开了一家生态农庄,并多次做了诚挚的邀请,在张旭明先生的带领下,一行十余人前往自然主张生态农庄,吃的农家乐、农庄多了,我本来以为只是又一个大众化的甚至有点俗不可耐的地方,进去之后却是大大的意外,不但没有俗气,更是多了许多文气。在包厢坐下,一个长相颇为粗犷的汉子闯了进来,他语速有些急促,我本来以为自己穿得有些随意了,他却比我更随意。从旁人口中得知,他便是这个农庄的主人孙永华先生,也是一个十足的文人,这跟群里他的头像相去甚远,不禁感叹,岁月对于某些人是把雕刻刀,对于我和他,真的是把杀猪刀啊。这样说他,殊多不敬,但由于是事实,谅来他也不会拎把杀猪刀找上我。
菜一上桌,来不及客气与寒暄,一群文化人也顾不得斯文,提袍挽袖就开动了,席间,更有杨正华先生闻听到回龙铺,中午有美食,也从省城驱车而来。看得出来,他对吃是情有独钟,不住口的赞叹菜肴的好吃,更是谈起某某某做菜是一把好手而会滔滔不绝。甫一会,有服务员端来一大铁锅,由于坐在上菜位置,自然最先看到锅中内容,闻到飘出的香气。孙永华先生起身介绍说,这道菜名叫原味霸王鹅。这道菜大有讲究,选鹅要选两年以上的草鹅,烹调要用文火慢炖三个小时以上,当然,由于做起来慢,工序复杂,要吃上它,必须提前预约,想坐下来便吆喝上菜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吃上美食,必要的耐心是不可少的。美食当前,任何谦虚都显得有些虚伪了,不待菜转走,我伸筷便夹,鹅肉极嫩,肉汁鲜美。虽然我曾在梅州的时候,驱车一个多小时去吃那里的鹅肉,以为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鹅肉,但吃了自然主张的鹅肉,我认为,原味是谦虚了,可当得是绝味。所以,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别人推荐时,总是说成是绝味霸王鹅。霸气的名字,配上霸气的吃相,敲骨吸髓,想必才对得起这道菜。杨正华先生提议,美食不能白吃,吃一块鹅肉,必须作诗一首。我不是诗人,内心自然是抗拒的,我无声抗拒的表现便是,趁人不注意,偷偷夹两块。
到了回龙铺,岂能少得了久负盛名的那道菜?不一会,回龙铺的猪脚端了上来,即使不是真的想吃,但一偿宿愿,也是要吃上一块的。这时候,吃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一种感情、一种念想。满满当当一桌子的菜,往往叫人伸出筷子,不知道要停留何处,因为,胃只有那么大,选择是艰难的,由于不喝酒,吃得迅速,我打声招呼便离席了。
苏 轼《于潜僧绿筠轩》中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自然主张生态农庄,屋后苍山如黛,屋旁绿树环绕,屋内文人雅集,在这样的地方吃饭,怎不叫人食指大动?
丰收湾,也是回龙铺的一处妙笔,虽然没有在这里吃饭,看夕阳晚照,听鸟语啁啾,微风吹来,漫步沙滩或者站在湖边,也是心旷神怡。最后,我想用以前看到的笑话作结,说是一个好吃的人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几个月前去别人家吃饭,最后一块肉没有吃到。儿子赶紧说,您快用筷子夹住啊。此人说,筷子上有一块啊。儿子说,您快放到嘴里啊。此人说,嘴里有一块啊。儿子说,您快咽下去啊。此人长叹一声,喉咙里还有一块啊。因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着,那一桌子的佳肴,我还有好几块没有夹到,殊为遗憾啊!
作者:蒋华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