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吏童兆蓉(右),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人。
编者按:在夏铎铺香山风情小镇,有一个占地300平方米的“香山故事”广场,共选用与“香山”有关故事十余个,兹选数个,以飨读者。
毛主席到香山
1959年6月27日,毛主席在大将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的陪同下,来到香山脚下高桥村(现三桥村)马家塘,历史巨人在这里留下了一行闪光足迹。
当天下午5时许,毛主席一行来到高桥村马家塘后下了车,很快,大家认出了毛主席。大家欣喜若狂,情不自禁齐呼“毛主席万岁!”一会儿,公路上就挤满了数百人,平静的山冲顿时沸腾起来。毛主席不断向人群挥手致意,并和大家拉起了家常,询问过得好不好,有什么困难。大家争相向主席汇报,每个人都沉浸在幸福中。毛主席告诉干部群众:“要科学种田,不要搞形势主义,不要搞路边政策给人看。”随后又谆谆告诫在场人员:“订生产计划要充分留有余地,报产量,办一切事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事情才能办好。”半小时后,主席一行的车队才徐徐离去。
刘少奇到东湖塘调研
1961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刘少奇根据会议精神,回湖南考察农村工作。
4月2日下午,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回到家乡宁乡,第一站选择了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在猪场的一间饲料房里住下来。窗户没有窗页,他们就用布挡着风。在旧床上铺点稻草,两张旧方桌拼起来,四条长凳围摆着,就成了卧室和办公室。就这样,在这极其简陋的卧室兼办公室里,吃着粗茶淡饭,思考问题,找人谈话,召开小型座谈会,工作和生活了七天。5月3日傍晚,刘少奇回到哺育他的故乡花明楼炭子冲,在自己少年时代睡过的房子里搭起一张临时铺,把作陈列用的桌子搬来做办公桌,夜以继日工作起来。
刘少奇在宁乡蹲点调查期间,走村串户,足迹遍及故乡的山山水水。他主持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作了几本调查笔记,并向各级干部群众作了多次即席讲话,宣传讲解《农业六十条》,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纠正“五风”错误作了一系列指示。
陶汝鼐魂归香山
陶汝鼐(1601-1683),香山脚下陶家湾人。明崇祯举人,授翰林院检讨。1629年,陶汝鼐进国子监,参加大考,崇祯皇帝亲自擢拔陶汝鼐为第一,与考中进士同例。在国子监,陶汝鼐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书坊争相刻印他的诗文集。明亡后,陶汝鼐辞官不就,削发为僧,出家沩山,号忍头陀。不久,他参与抗清起事,被清廷关狱中,获释后在家中专注于诗文,不再过问国事。康熙时下诏辟举隐逸,地方官要荐举陶汝鼐,他写信婉言拒绝。他精于诗、文、书法,其诗、文有奇气,书法险劲,名动海内,时人誉为“楚陶三绝”。所与游,皆天下名士。著述甚丰,曾经纂修《宁乡县志》、《长沙府志》、《沩山志》等,死后葬在风景优美的香山,今墓尚存。
王文清香山题诗
王文清(1668——1779),出生于宁乡金洲镇。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齐名,合称学术界“湖南四王”。王文清36岁时进士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半个世纪后另一位宁乡人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并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联传世。当时湖南巡抚陈宏谋对王文清赞誉有加,命人刻了块“经学之乡”的碑立于其故居前,以示褒扬。
王文清任岳麓书院山长时,回乡省亲。一日和友人专程至香山寻访稽茄真人,到后见山势高耸,竹海无边,诗兴大发,赋诗一首:
山灵引我解尘纷,秀草幽花尽日曛。
醉雨蒙蒙峰宿雾,寒浆滴滴窦穿云。
蜿蜒人中龙高卧,鸡犬辞炉灶久焚。
为吊昔人何处是,玄天观上有遗文。
童氏家族一门三进士
在香山,晚清至民国初年童氏家族人丁兴旺,一门三进士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童翚,学问精深,曾任晚清名臣张之洞老师,1833年进士及第。其子童秀春1850年进士及第,童秀春次子童光泽同治年间中举,童秀春之孙童锡焘又于1904年进士及第。同样出生于香山的清同治举人童兆蓉两个儿子均有所建树,其孙童锡梁为清炮兵科举人,1912年授民国中将,另一孙童锡翰周南女校毕业后嫁与湖南省长赵恒惕为妻。此外,童氏家族的佼佼者还有著名考古学家,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剧本创作者童恩正等。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