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义和他的“傅仁”班木偶搭档。
傅仁义一边操纵着木偶一边唱。
木偶戏又名傀儡戏,是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360多个剧种中,木偶戏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和表演手法,跻身于地方剧种之中。宁乡木偶戏,因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而活跃于乡村田野,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是存续于众多地方剧种之中的一朵艺术奇葩,曾广泛流传于上宁乡特别是流沙河、青山桥一带。
木偶戏的起源较早,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可见,在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并能制作出具表演功能的木偶。
据有关典籍记载,隋唐时期,木偶戏日渐兴起,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段,木偶艺术日渐成熟。宋元时期鼎盛繁荣,出现了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不同种类。明清时期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
南宋,宁乡县域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为木偶戏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同时,因战乱或移民使得有些官员、文人雅士来了宁乡,带来了各种木偶戏,包括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
明清时期,宁乡木偶戏发展繁荣。至清末,活跃在流沙河、青山桥一带的木偶班社就多达10余个。木偶戏与具有宁乡地方特色的地花鼓、皮影戏融合发展,使宁乡木偶艺术改进与发展,直至鼎盛。
抗战时期,宁乡木偶戏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后因“文革”被严重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复苏。
宁乡木偶戏比较古朴,流传以杖头木偶为主,至今还保持着木偶最原始的简约,但是对表演者的综合技艺有一定的要求。表演者不仅要把木偶玩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还要边演边唱,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分得十分清楚。木偶班轻装上阵,多是六七个人,前台两人用宁乡话演唱。台后三四个人负责锣鼓伴奏兼道具场记等所有幕后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全县正常演出的木偶戏班子不到10家。
据县非遗保护办公室相关人员透露,宁乡木偶戏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今年86岁的流沙河镇合兴村陈谷梅,13岁时拜师王术斋、王学珊唱木偶戏。王学珊为木偶戏世家,祖传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父亲王七十,当时供职于长沙湘剧团,专唱花脸,享誉三湘。陈谷梅学戏三年出师后,继续跟随师傅师兄弟们一起唱戏。后来,他参与民间剧团唱湘剧。1959年至1961年,流沙河成立楚江花鼓剧团,他出任团长。剧团解散后,他又回到老本行,专攻木偶戏。至今,他唱木偶戏已逾70年。木偶戏艺人傅仁义,出道较晚,2000年开始接触木偶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演出到了娄底、湘潭、益阳等地。如今傅仁义与傅国成、李建华、文建军等人组成“傅仁”木偶戏班还活跃于城乡。
木偶戏表演艺术离不开道具木偶人的制作。“学唱木偶戏,首先要学会制作木偶人。”傅仁义说。木偶人制作分为雕刻木偶头和手脚、制作线牌头、编制腹笼、制作服装和头盔、纱帽以及其他的制作,其中以木偶头雕刻最为讲究。
木偶头脖子部分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用竹蔑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此外,木偶的右手为活动手,能上下挥舞,其掌指关节与腕关节通过线或细小木条控制活动,手指灵活自如,可做执剑、挥刀、持杯、把盏等动作。
木偶戏戏台都设有前后台,中间用背景布隔开,前台为木偶表演的地方,后台为工作人员提线控制与吹拉弹唱的场地。
“木偶动作引木或引线的设置是木偶制作中的重要一环,布引木(线)合理与否与演出成败有很大的关系。”陈谷梅老先生虽多年不曾唱木偶戏,但一说起木偶人的制作浑身都是劲。木偶人通过特殊的动作和设置,要表达木偶人昂头甩须、捋须、敬礼、转身、行走、跳荡,充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节。有时,有体现出人物的各种特技动作,如木偶表演飞刀、弄花、划船、抬轿、点烟、喷火、斩头、剖腹、顶葫芦、脱衣、变脸、舞狮子等等,使木偶戏表演更具观赏性。表演时,艺人双手并用,忙而不乱,运用熟练的手指动作,拨动木偶提线,表演出各种细腻而富有真实感的动作,同时还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
木偶戏按人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为大班,几人的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戏,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脚踢”,样样皆能。演出时,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剧目古装现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独特新颖,令人叹为观止。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成为木偶表演舞台。宁乡木偶戏多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木偶戏题材丰富,包括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传统剧又分“神戏”与“史戏”两类。
“现在老搭档们死的死,活着的几个也都七八十岁了。”陈谷梅老人神情落寞。老人介绍,他原来组建的木偶班名存实亡了。演出的舞台、音箱、乐器、灯光晾在房间好多年不曾用过了,木偶戏班那套不知演了多少场次的木偶们亦已陈旧,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好多木偶头不灵活,眼睛该睁的时候睁不开,该合的时候合不住;有的木偶下嘴唇耷拉着,闭不住。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些徒弟把这项民间艺术传下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