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施工人员正在万家坳对山体滑坡导致的渠道堵塞进行清理修复。
7月8日上午7时30分,尚未到上班时间,黄材水库管理局的防汛抢险救灾推进会即已召开多时。这个由局班子成员、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机关科室负责人和工程科全体人员参加的会议,明确提出了下阶段目标任务:全局动员、全员上阵、全线施工,继续以防汛抗洪的战斗状态投入到水毁工程的抢修上去,确保于7月20日前完成96公里总干渠上的148处水毁工程修复,确保“双抢”期间“两区一县”35.9万亩农田“有水喝”。
汛前保安全,汛后保农灌。无论是汛前还是汛后,黄材水库人都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态。讯前的严防死守,汛后的渠道抢修,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确保96公里总干渠安全通畅,确保35.9万亩农田灌溉无忧。
300余名干职工倾巢出动,确保96公里总干渠万无一失
今年3月,我县比往年提前近半个月进入汛期,黄水局全体班子成员闻“汛”而动,局主要领导迅速分赴各站所进行指导督查,严格按照“抗大洪防大汛”的预案要求投入到了紧张的防汛备战中。7月3日晚开始,全县大雨倾盆,特大洪水奔涌而至。在随后的24小时,黄材水库水位达到165.30,库容达到12082万方,并还在以每小时约10公分的速度迅速抬升……黄材水库和下游460公里干支渠开始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汛情就是命令!黄水局作为全县防汛主要责任单位之一,300余名干职工闻“汛”而动,在7月3日即全部进入防汛抗洪紧急状态。局领导全部进入所、站现场办公,督查防汛物资是否准备到位,处险预案是否积极有效,人员值守是否到岗,枢纽、灌区主要水工建筑物是否安全可靠,密切关注水情,随时准备战斗。7月3日晚12时至7月4日凌晨5时,夜深雨骤,干渠、各平交道、沩河水位迅猛上涨,该局局长廖金鹏、党委书记袁德强等主要领导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对灌区范围内险工险段、主要建筑物进行连夜巡查,一个点一个点的察看平交道、渠道涵闸运行情况,严密监测水工程运行情况,及时打开平交道、涵闸、拦河坝使洪水顺利通过,及时组织疏通树枝等影响行洪的杂物。针对部分干、支渠出现的崩塌现象,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员进行有效处置,严格按照县防指“不死一人,不溃一堤,不垮一桥”要求,严防死守,全力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险情及时处置,有隐患及时排查。对于险工险段,则要求各站各所明确相关责任人24小时值守,让96公里堤防安全始终处于值班人员的视线之内。
4日下午,逼近166米汛限水位的黄材水库面临行洪抉择。为了确保泄洪期间水库和下游干支渠安全无虞,在县防指作的行洪决策中,该局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紧紧围绕下游干支渠行洪能力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同时,迅速对奋战在所有干支渠上的300多名干职工发出“迎战”动员令,要求全体人员认识再提升,责任再加强,巡查再细致,确保泄洪期间各渠道万无一失,确保全线干支渠每50米有人值守,每半小时有情况报告。在积极的应对下,“错峰行洪”期间,下游各干、支渠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大的险情。
148处水毁工程抢修全线铺开,积极备战“双抢”灌溉用水
“只要看到有人修渠道,我们就放心了!”喻家坳涌泉村吴家组村民李元香原本对总干渠发生外坡渗露不能得到及时抢修,即将到来的“双抢”用水没保障,家里的几亩稻田晚稻下插难保忧心不已,当他看到洪水退去才几天,黄水局的抢修人员、机械等就到了现场,心里终于吃了“定心丸”。
“7月5日防汛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歇气了,还有迅速修复水毁提坝一大摊子工作等着我们去决战。”黄水局负责水毁工程修复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轮汛情黄材水库灌区共出现各类险情148起,其中枢纽5处,总干渠99处,分干、支渠44处,主要为山体滑坡、漫堤、涵管垮塌等现象,经济损失达4300多万元,并直接影响到了农田灌溉用水和渠道运行安全。
按照时间节点,7月中旬,将是灌区“双抢”需水紧张期,面对灌区下一步紧张的需水形势。7月8日,黄水局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及时召开防汛抢险救灾推进会,动员全局上下迅速将工作重心由防汛转移到水毁工程的修复上,迅速启动全线干支渠的水毁工程修复。会后,该局当即安排精兵强将,对灌区148处水毁工程进行了详细勘查和设计,按照轻重缓急、先上游后下游原则,制订了黄材水库灌区2016年水毁工程修复计划,并将任务逐级分解到各站所。同时,主要领导则分赴省、市水利部门,报告灾情,争取支持,确保人财物有保障。
日前,该局的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铺开,其中34处已经进入紧张施工,投入的挖掘机、推土机、自卸式运输车等设备就达60多台套,施工技术人员200多人,其中,总干渠喻家坳的万家坳段3处塌方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渠道清理,正进行边坡整治和支附工程。据介绍,该局在抓质量促进度基础上,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多点同时开工,预计全线148处水毁工程7月16日完成修复,力争在7月20日实现全线通水,以确保“双抢”的农业灌溉用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汉光 彭小凤 姜磊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