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务群众的路永无止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姜笑澜 编辑:陶湘 2016-06-21 16:03:26
—分享—

西一街居民希望硬化这段背街沙石路,刘干健(前左)现场表态争取资金尽快启动建设。
 
  在社区(村)干部的岗位上,刘干健一干就是24年:凤形山1.7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到处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1.8万居民,他认识三分之二;经常联系的居民的电话号码,他能随口报出100多个……社区书记周卫华评价他:“自己的事想得少,别人的事想得多!”

  刘干健总是在忙碌着,记者与其见面采访也是约了几次才定好时间。“不是在服务群众,就是在去服务群众的路上!”凤形山的居民们这样称赞。

  八万字民情日记

  6月10日,刘干健在他的“民情日记”中写道:“几经周折,教师村终于启动燃气管道铺装。接下来,要配合燃气公司做好工作,争取7月份完成管道铺装,8月份让居民用上管道燃气……”在刘干健的“民情日记”中,这已是第6次提及此事。

  “要不是搭帮刘干健主任,我们用上管道燃气的梦想还遥遥无期!”教师村居民陈梅香说。说起这件事,可谓一波三折。一年前,教师村居民申请安装管道燃气,由于管道要从相邻小区经过,遭到该小区居民极力反对。刘干健多次出面做工作,就在终于得到小区居民理解即将动工之时,外地发生一起燃气管道爆炸事件。由于该小区居民担心安全问题,工程再次搁浅。

  “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让居民永远等下去!”刘干健几次到燃气公司找领导商量,终于促成公司改变了管道铺设方案。如今,看着管道铺设工作一天一天推进,刘干健心里乐开了花,而教师村居民也对刘干健竖起了大拇指。

  多年来,刘干健养成了写“民情日记”的习惯。谁家有困难,哪家要帮扶,社区大事、家庭小情,他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写在纸上,更落在他的心里。社区金塘组烂坝子的治理一直是社区干部的一块心病,此地位于城南嘉园等多个楼盘合围之中,多个排污口将废水排入坝下的渠中。“晴天恶臭扑鼻,周边居民不敢开窗;雨天渠道堵塞污水外涌,漫上居民的窗台……”他把群众的反映都详细记录了下来。

  在刘干键的呼吁和争取下,几个月后,随着烂坝子雨污排水工程完工,这里完全变了模样:臭水沟改造成了下水道,外面覆上了水泥板,周围种上了花草……“困扰我们多年的环境问题终于解决了,刘干健主任帮了我们的大忙!”家住城南嘉园的李女士一脸喜悦。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居委会是群众诉求集中的地方。刘干健坚持串百家门、听百姓言、记百姓事,让群众提出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回应和处理。而这些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都详细地记录在“民情日记”里。几年来,刘干健写下了“民情日记”3大本近8万字,字里行间饱含对社区、对居民的深情。县委副书记邓杰平曾高度评价:“刘干健的民情日志字字句句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小区总理’的公仆情怀跃然纸上,沉得下、不敷衍的工作态度值得学习和推广!”

  多少个不眠之夜

  2015年,在全县的统一部署下,白马桥街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拆违行动。由于凤形山是开发最早的社区之一,违章建筑多且年代久远,拆除难度最大,街道决定在这里打响“第一炮”。“拆违多年,从没有见过这么风平浪静的!”回忆起当时没有一个人阻工、甚至没有人提出抗议的拆违情景,曾参与拆违的执法人员都觉得“不可思议”。

  而这“不可思议”的背后,是刘干健一班人的无数个不眠之夜!

  拆违前,他连续多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拆违不是与大家为难,而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好!”“违章建筑不拆除,受害的是我们自己!”这样重复的话语,他不知讲了多少遍,从清晨讲到深夜,从东家说到西家。就在集中拆违的前一天,他仍放心不下,再一次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不支持拆违,我们对不起刘干健主任!”主动拆违的周树辉如是说。“50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涉及36户,其中不少是10多年的遗留问题,能在短短两个月完成拆除,真是不简单!”街道负责拆违工作的丁吉志说。

  多年来,刘干健工作起来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也不分白天黑夜。“时间服从任务。”这是他经常讲的一句话。在辖区内市民广场建设拆迁的工作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发扬连续作战、夜以继日的作风,只用两天时间即签好了拆迁合同;辖区内某楼盘因质量问题长时间与业主未达成协议,造成几名业主在大年前夕堵门,开发商焦头烂额。刘干健闻讯赶到,协调工作做到凌晨时分,两方终于达成协议握手言和;城南嘉园居民肖老反映小区旁某加工厂经常半夜生产影响居民休息,刘干健深夜到现场了解情况、和加工厂负责人讲道理,问题得以解决,周边居民睡上了安稳觉……

  2014年,西一街许某夫妻先后亡故,双方直系亲属因为两人生前矛盾以及遗产继承、小孩监护等问题连续闹了两天。刘干健连续两天两夜守在现场做工作,最后,他拿出了三条意见:第一,死者为大,先办好丧事;第二,遗产归孩子小许,叔叔为监护人。第三,社区出面解决小许的幼保问题。三条意见得到双方亲属认可,事态得以平息。很快,小许即拿到了每月400元的幼保金。此后,有事没事,刘干健总喜欢到小许家去坐一坐,问一问情况,过年时节还送去慰问金。如今,小许已到外地念书,暑假里她回宁乡,还特意买了水果到社区表达感恩之心:“感谢刘叔,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

  廿四年无悔坚守

  在刘干健的办公室,来办事的、咨询问题、反映情况的络绎不绝。近年来,他每年要为群众解决问题100多起。“问题反映到我这里,就是我的事了。矛盾问题不上交,我时刻准备着!”凤形山社区多年来一直保持“零上访”,刘干健功不可没。

  从2000年起,刘干健把社区居委会的职能由“经济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求干部以全心全意的服务赢得居民认可。住在老宁横路边的五保老人曾玉钦,70多岁了,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刘干健出面协助组上拿出了轮流照看方案,并为他请医生治病,找民政部门寻求帮助。大年三十,刘干健还嘱咐妻子多煮点饺子,并亲自送到老人家里。初一到初七,安排社区干部轮流为他送饭菜。“虽然没有儿女,但我的晚年很幸福!”过世前的曾玉钦常常说。

  每当大雨来临,刘干健总是第一个打电话给钟家组的钟兴龙老人。钟老70多岁了,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旧房内,房屋已经开裂。刘干健担心房屋倒塌,一次次打电话嘱咐老人注意安全,直到今年钟老在他的劝说下搬了家,他才放下心来。

  凤形山社区开发得早,遗留问题多,但刘干健从不回避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欧正坤评价说:“他的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他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周家组有一条臭水沟,居民反映强烈,刘干健组织经费对臭水沟进行了清空护砌。西一街部分路段没有硬化,路过的居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刘干健组织经费对路面进行了硬化并建设了文化墙。去年,他还组织资金对雷家组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对20多年未清理的下水道进行了清理,受到附近居民广泛好评。

  近几年,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一直困绕着各个社区,作为县人大代表,刘干健总是为广大失地农民鼓与呼,并请市人大代表代为提议案、和居民们一道跑省市县找批文、找政策依据。在他的努力下,凤形山社区共有5个组得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实惠,参保人员每人每月能领到一千多元的保险金。

  在工作中,也有少数不理解支持社区工作的居民,在居委会拍桌打椅,指着刘干健的鼻子大骂,而刘干健总是笑脸相迎。“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刘干健说,“服务群众的路永无止境!”24年前,刘干健由一名货运司机被推选到村干部的岗位上。“那时候跑一天运输,抵得上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刘干健说,“虽然在算经济账上吃了亏,但24年的工作,推动了社区发展,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讲话有人信、办事办得成,我又找到了另外一种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乐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顺着24年走过的足迹,刘干健仍然在无悔地坚守——风雨兼程,一往无前,奔走在服务群众的路上!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姜笑澜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