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松(1836-1880)字云先,历经铺乡谭家山人,清同治元年(1862)考中举人,二年(1863)考上进士,授朝廷刑部主事。1867年,宁乡人刘典任职陕西巡抚,调他帮办军务。时陕西北部回民起义轰轰烈烈,周瑞松受命赴延安帮佐总兵刘厚填军务,镇压回民义军。七年(1868)某日在延安夜行八十里至刘家寨,击败回民首领李双良、高万全,生擒士卒四十余人。刘典闻捷,奏他“品学兼优,有为有守”,朝廷加知府衔,留陕西补用。九年(1870)甘肃国民起义如火如荼,在陕清兵被调入甘肃抵御,陕西防务空虚,周瑞松又受命在陕收抚义军和难民“寓兵于农”收到积极效果,论功“以知府用”。同年年底,以母亡故返家丁忧。嗣后主讲宁乡玉潭书院,云山书院,主讲期间“设経古课,严辨义利”。光绪三年(1877)受左宗棠之檄,再度去甘肃帮办军务,并受命统领振威,定西,刚毅等军营赴新疆平叛。参与攻克乌鲁木齐等城,积战功,升道员。五年,(1879)父丧归家,六年(1880)受益阳县令唐步嬴之聘主讲箴言书院。
编著有诗词,文牍数卷留家,是年冬病卒,临终遗言:“所积薪俸悉充公用。”
周士一(1930-2003)又名克诚。祖籍宁乡历经铺乡谭家山村。清末道员周瑞松之孙,周士一于1945年入长沙明德中学读书,学校办起了《明德旬报》,他任社长,并被推选为“反饥饿、反内战委员会”主席,因触怒当局,被开除学籍。但他不气馁,于1948年考入湖南大学就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宁乡莲花小学、宁乡三中、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处任教近50年,系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所教课程主要有语文、物理、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英语基础等。从20世纪80年代起,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周易》。1984年应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邀请,赴英国剑桥大学用英文翻译《同易参同契》。1988年应邀参加在美国加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发表了《英译周易参同契》和论文《同易参同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1990年又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参加第六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发表论文《星海潮音》,1992年参加在长沙举行的马王堆汉墓文物国际研讨会,发表英译《马王堆汉墓文物》著作。1993年又应邀赴日本京都关西科学城参加国际第七届东亚科技史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中国传统天文学的特色》与《一行的黄道仪、大衍历与曼荼罗》。
1998年出版专著《中华天启》。该书从历史的视角了解和认识中国是当代重要的研究课题。象征中华历史的三大部图书是《四库全书》、《道藏》、与《佛藏》。《四库全书·史部》的第一部书是《史记》。《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的第一部书是《太玄经》。《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的第一部书是《黄帝内经》。《四库全书·集部》的第一部书是《楚辞》。在《道藏》中,第一块深层基石是老子的《道德经》。在《佛藏》中,第一盏密室明灯是《北斗曼荼罗》。这些“第一”都通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天文数字体系。这是一个包括人体学在内的天文学,包括天文学在内的人体学。这个天文数字体系仍然存活于区,其特色是太一、北斗与太阳的异向同步运动。以此为契机,纵观古今,横览中外,将有助于从历史文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中国。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祖同 黄向秦
编辑:陶湘